本文共有873 位读者阅读

连载:学习经方的收获和感悟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丽媚

1随古老师学习经方的时间有多久?简要谈谈跟诊后的收获。

我跟着老师学经方有2年多了,中间虽然停跟了半年时间,但是我觉得跟着老师学到了很重要的三点:1体质的辨认更准确,方证的运用更清晰。因为以往的书上的体质辨认往往要在找到一个很典型的人才能辨别出他属于何种体质,对体质的把握其实是不够自信的,但是现在因为可以在临床上直接观察病人,很直观、深刻。而且老师对体质的辨别其实是有主次之分的,不是双眼皮就是半夏,而是半夏眼的那种“神”,其实是可以感觉到的,我也不太能表达出来,就是直觉觉得这就是半夏眼。此外,除了体型之外,心理状态对体质的辨认也是非常重要的,麻黄人就是多是反应偏迟钝的,柴胡人就是偏谨慎纠结的。而且体质的辨认就可以解释病人大部分的疾病,因为这个体质就是容易产生这类的疾病,体质是这类疾病的根源,因此从体质入手,有的时候这样的不变应万变,疗效就是确切。2诊疗的思维。有的时候方证的辨证并不能做到一剂即中,特别是当患者的表现不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守方还是换方,其实是很需要智谋的。但这也是一个医生应该有的辨证思路,辨证的思维框架要清晰,分析没有疗效的问题出在哪里。这在一个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特别是现在的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如果还是疗效不佳,看书寻找前人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3跟病人的交流。我以前面对半夏、柴胡这两类人的絮絮叨叨,会很容易不耐烦,可是老师会听他们讲完,我觉得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如果我病了,我会希望医生听我讲完我的不适,我就忽然觉得:因为我希望被如此对待,所以我应该如此对待他人。

2根据自己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简要描述你所认识的张仲景

张仲景应该是个柴胡人。从伤寒论序就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不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且他对追求名利之人是非常不屑的,他既看不起那些以为有钱就可以买回健康的人,更为他们的这种认知而感到悲哀。因为这种认知其实与当时的社会是离不开的。但是他在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并不限于悲愤,他会沉下心来寻求自己觉得自己能为当时的社会做的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且眼光独到,思路清晰,写出了那么了不起的《伤寒杂病论》。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就可以看出他的思路,先分六经,每一经都有纲领,构架很清晰,然后每一个具有方证的条文,其实都是在描绘一个个生病的人,所以我觉得黄煌老师说张仲景是一个白描的高手一词用的非常到位。他讲的都是很实在客观的东西,而且所描述的症状都是方证的使用依据,可见他看过的病人应该是很多才能得出这样的经验,很善于总结,而且刻苦。

3从你目前的视野和高度看,经方医学是什么?有何特点?

我为什么要学经方呢?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接受了十几年数理化知识的人而言,一开始学中医是非常难入门的,因为我们以前学的老师都告诉我们只有一个答案,我们也习惯了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忽然间让你接受一个事物是有无数个答案的话,就会变得无所适从。那我这个人比较喜欢独一无二的东西,我想要从一堆东西里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这个东西不需要是潮流认为的好,而且我会对人人都认为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因为我总会记得有人说过:“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人是好人,那你要对这个结论保持怀疑”。那当我开始接触中医的时候,我学的都是脏腑五行,老师们告诉我伤寒论是我们临床一定要读的书,但是我读到的却没有脏腑五行,而是一个个很实在的症状,没有那么多虚无缥缈的东西。我开始怀疑老师都在告诉我伤寒论就是脏腑五行的这个观点,因为我读到的、看到的伤寒论条文没有那样的东西,我觉得太牵强附会了,我不能接受,我更不是那种说什么就接受什么的人,我会思考、会疑问。也许中医有这些东西,但是不应该是伤寒论里讲的东西。

所以,随着我学了5年的经方,我觉得经方就是我们处方辨证最基本、也最根本的知识,你要老老实实地按照这些框架去辨证,一开始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这有点死板,但是现在发现这是原则,不是框架。而现在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些原则,方药可以稍有改动,但是原则不可变,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且这些原则在我遇到临床问题的时候为我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所有的疑问是可以根据这些原则,找到立足点以支撑我寻求解决方法的。因为经方是经历过数千年的医家验证过的,这些东西都是真实而且具体的,而不是某一个医家的观点。其实这跟现代的循证医学是有着极高的相似,都是具有最大的关联性、客观性、准确性。但是当我们辨证的时候,我们寻找证据开出那个方的时候,其实就是那一瞬间的感觉,我觉得挺好玩的。而且我很赞同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这种观点,科学做到了艺术的层面会做的更好,我们的人体的构造是那么的精确科学,本就是一件很完美的艺术品,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其实事物本该如此。

4如何理解“方证相应”?

方证就是用药的指征。有是证,用是方。某个方剂的用药指征与患者的证候相应,方证相应,不管是什么疾病,都是有效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且往往方证对应了,那些有特定作用的药物效果才能更明显。而且方证相应看似呆板,实则严谨,因为其实方证相应是针对靶点的问题,直接击中靶心。而不像其他的辨证方法,看似灵活,实际在临床上反而显得有点敷衍,疗效也不确切。

5如何理解“一门深入”?你又是如何做的?

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说“一门深入”的时候,我立即就想起高中的时候读过的朱光潜先生写的关于美学的学习,他说开始学的时候需要完全相信这一类美学的观点。我当时就潜意识的认同这种观点,也没有深入的想过这个观点。后来才发现,认识有多深,理解才有多深刻。经方的学习更是这样,如果都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对它有充分的了解,学的一知半解就开始质疑,我个人觉得这样子很难对它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对待不懂的可以存疑,带着疑问,而不是质疑,这可能会是更严谨的态度。所以呢,我在决定学经方的时候,就真的是除了伤寒金匮之外的书都不看,而且也并非所有经方派的医家的书都看,我只看我能看得懂的,我能接受的,我觉得我能在临床上试验的方证。所以一开始选择的时候要谨慎,眼光要足够好。等我认为我把方证玩味到一个新的观点不轻易把原来的观点打破,反而能找到它们的共通点的时候,我再看其他医家的书。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某种观点很容易就被动摇,自己在临床上其实是没有信心的,无法确定疗效,更无法判断为何方药无效,太被动,自己就难以提高了。

附: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好像回答的并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心中的疑问,更是一份警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