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拂彼白石 弹我素琴――《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风格浅析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拂彼白石 弹我素琴――《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风格浅析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拂彼白石 弹我素琴――《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风格浅析

               拂彼白石 弹我素琴
           ――《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风格浅析
                 黄力
   邢斌先生主编的《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于本月上旬在沪上各大书市上架了。我一直比较关注和看好此书,不仅因为此前读过朱良春老为此书所作的热情洋溢的序言和刊载在《中国中医药报》的个别章节的节选,而且因为我和邢斌先生有一些学术方面的私交,深知邢斌是一个真诚、谦逊、博识而且极有主见和才华的学人,更是一个没有丝毫世俗之气的素心人。其实此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于2001年底完稿,2005年底,因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有出版意向,邢斌开始精心打磨,又倾注了大半年的几乎每一个夜晚和休息日。我有时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他,交流完主题,总听到他说今天在写什么、什么,很忙之类的话,以至于我习惯了和他通话的时候尽量简明扼要。几天前,我有事路经位于东安路(靠近上中大老校址)的医学书店,顺便别进去,发现此书正赫然在书架上,拿在手中匆匆翻过,顿时心折不已,这才真正认识到此前接触到的资料只是一鳞半爪而已,书本要精彩得多。于是,马上决定购来先睹为快――尽管前两天邢斌表示将在几天内碰个头,并即将惠赠一册。付款时,书店老板忽然发现此书作者是邢斌,象发现了宝藏似的说:“噢!我还不知道,这本书是邢斌写的,他前天还到我们店里来买过书”。我说:“邢斌先生我见过。”他说:“噢!你别看他个子小小的,学问大!”尽管我知道邢斌爱书,但连这家小书店的老板竟然也认识邢斌,并表示出钦佩、赞叹之情,却仍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回到家中,细细拜读了这部好书,感觉这是一部用传统方法研究附子的著作、是一部只有真正的中医学人才能完成的上乘佳作!作品风格文如其人,字里行间自然透露出作者苦心孤诣以及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对所选材料的点评更是处处有画龙点睛之妙。李白在《幽涧泉》诗中“拂彼白石,弹我素琴”一语可得此书之魂,堪为此书注脚。笔者不惮愚陋,浅要分析如下:
    一是写作风格严谨,搜集的资料求其真切可信。比如:1、能够得到第一手资料的,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如在搜集全书69位现代名医经验资料时尽可能地查找各位健在的名医或已故名医的弟子、亲属的地址,并发出征稿信。又如对于沪上周康医师用大剂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2、对于材料引用的文献一律查考原文,对于原文可疑的,还要经过一番考察,如对于《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的说法,邢斌不能肯定,于是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滑台即今河南滑县,遂去信访问当地医师,在此基础上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是邢斌的导论和各论中的按语出于积学的自然流露,平实、贴切、客观,丝毫不见牵强附会,也不囿于成见。比如:对于金希聪先生否定附子性热之说的观点,邢斌在肯定金先生的观点可以启人思路的同时,不仅陈述了不同看法,还表示对金先生引用的部份材料还没有查到原文。并提出不能贸然否定金先生的观点,相反,应予以重视,在全面占有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临床中加以试验。又如:恽铁樵提到阴证用附子谈到“中阴溜府”这一概念时,邢斌马上运用了董廷瑶先生在《幼科刍言》中一则1962年的医案加以阐释。再如:对于马云翔先生运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论述,邢斌分析道:“本篇详论善治外感热病的大师对附子的认识和马氏本人用附子治疗湿温的探索历程。本书还收入陈树人先生用附子治湿温的经验,可互参。此外,林家坤先生曾有附子治湿温的临床报道。他将附子用于湿温湿重于热这一证型,认为此一型或多或少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病机,临床常见乏力、昏昏欲睡、大便先硬后溏、畏寒等湿困阳微的指征,而附子加入化湿方中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他一般用熟附子2~5克,认为量过大反助热邪,伤津化燥,使病情传变、恶化。可见,附子治疗湿温是经得起重复的”等等,俯拾皆是。
    三是有亲身实践的体会。比如:邢斌4次煎煮附子进行尝试。第1次,单味附子10克,煎煮10分钟,尝1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苦味,当时没有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第2次,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各10克一起煎煮,煎煮10分钟,尝1勺,又辣又甜带点苦,特别是吞咽的时候感觉辣。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还是那样的感觉,辣的感觉要持续一阵才消失。第3、4次,分别用单味附子100克、200克,煎煮20分钟,尝1勺(这次由于水放得少,煎煮后药汁本就少,大约3~4勺,所以比较浓),味苦,当时没有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在临床方面,如:治患者施某,右结膜炎,胀痛,充血(+++),用病毒唑液、信利妥滴眼液、金霉素眼膏涂眼,抗病毒口服液2周无效,伴咽痛、咽痒、口干、鼻塞、咳嗽少痰、后脑不利,背心发冷,纳呆,便干。平素在冬天较常人怕冷,但无背心发冷、口干、便干等症。舌淡红而胖,苔薄白,根部淡黄腻,脉细。辨为阳虚为本,感受风热。处方用:连翘桑菊等加用制附子9克、细辛2.4克,前两煎内服,第三煎再加蒲公英后熏蒸头目。用药1剂,患者即感背心发冷、后脑不利消失,自觉鼻子通畅。3剂右眼充血、咽痒咳嗽明显减轻。此案足可与徐小圃治疗小儿丹痧病案互参。
    四是尽量方便读者。比如:对于临床不常用的方子,作者也能够查找出处,务使读者晓畅明白。比如:廖濬泉在文中带到“壮元汤”作者便查考到此方为“壮原汤”之异名,原出《赤水玄珠》卷五;林上卿“全真益气汤”当为“全真一气汤”之异名,见于《时方歌括》;朱卓夫镇阴煎作者考证有二,一出《景岳全书》、一出《白喉全生集》,指出朱氏所录渊出景岳,此种情况皆逐一考察清楚,并给出方剂具体药物组成、剂量、主治等。无一处滑过,大大方便了读者。
    五是文章不仅理性,有时还有真性情的流露,引人共鸣。比如:在后记中邢斌写道:“在大学最后一年,对那些应该读而来不及读的医案医话,不得不择要复印下来,似乎在做最后的抢救”,我想,只要是热爱中医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不可能不动情。又如:在附子的炮制一节,邢斌总结说:“现在对于附子的炮制――这个在古代关系到附子毒性和偏性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事实上是不了解,也不容易了解,了解了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医与中药分家了”几个破折号把邢斌无奈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出来。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有大量运用附子的珍贵经验,更有一个真正中医人的治学精神!


[ 此贴被黄力在2007-02-18 22:46重新编辑 ]

[楼 主] | Posted: 2007-01-27 02:54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5800(s) query 4, Time now is:05-04 19:26,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