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经方实验录 -> [转贴]经方或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经方或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经方或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赵洪钧

这个问题本来不复杂,却被某神医搞得复杂了。
他为了给自己超大剂量使用附子找经方依据,说前人考证的汉代衡量是错误的。于是,附子一次用500克也不必顾忌,甚至可以用到700克以上。
其实,仲景如何用附子恰恰足以驳倒他——或者证明他没有读过仲景书。
今《伤寒论》用生附子,最多一枚——强人一大枚。用熟附子最多三枚。注意!这里所谓“熟”,指仲景所谓“炮”,即在火旁烤,有时要炮得“坼”——裂开了。
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的,恰恰是神医说的四逆汤。
莫非,汉代的附子一枚会有250克吗!?
我看恰恰相反——汉代的附子要比现在个儿小。
仲景方中还有几种药是论枚的。如栀子一般用14枚。大黄虽然不论个儿,也说过如博棋子大5、6枚。注意!棋子应该指围棋子。
如果按照附子推理,那时的栀子一枚该多么重呢!?
总之,最足以判断仲景用量的倒是这些“枚”。
此外,仲景用散剂还有“方寸匕”之说。
神医该怎么说呢?
又须知,重要的仲景方要服3次,或分温再服。四逆汤就是分温再服。
于是,仲景再世会被神医吓着的。
当然,不是说后人不可以超越仲景。
至于如何解释可以用远远大于仲景的用量,我曾经说过为什么。这里不再说。
只是我不认为可以放心大胆地用30克以上。
如果看过仲景之后的书。更足以证明古人常常用小量。
请神医读读《局方》和金元医书。《水浒传》也能说明问题。
所以,当代的用量已经够大了。
还有,神医说:四逆汤是治心衰的。
这个问题倒是有点复杂。不过,神医不知道什么是心衰,什么是休克是肯定的。
按仲景所治,不是心衰,而是休克。
详说请参看拙作《伤寒论新解》中的“四逆汤新解”。
不过,有的心衰也需要用附子。
但不要以为心衰都可以用附子,而且用大量。
下面附上我的一个病案。

高心病急性左心衰竭

患者是我的同村同乡,却是仓促中救治的。
1991年春末一天,一位故乡的邻居患脑意外住在县医院。抢救期间院方多次告病危。大约住院一周之后,院方宣布束手。其子专程到省城请我回乡看看是否还有希望。患者还住在医院里,于是,和比较熟悉的同行交换过看法之后,即回故居。当时已过半夜,刚上床休息,忽听有人慌张叫门。
原来是另一位村民病危。
仓促赶到时,见患者面色和全身苍白,口唇淡紫,大汗淋漓,端坐呼吸,严重气短并不断吐出血样泡沫痰。他只能勉强说三个字——“不行了”。
显然这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于是立即让人去外村拉氧气,同时一面救治,一面检查、问病史。
在我的印象中,患者的身体不错。为什么突然急性心衰呢?
望诊之外,脉诊最方便。患者的脉象洪大弦急,硬而有力。立即测血压为240/120mmHg。这时患者还吊着输液瓶子。其中输的是盐水、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和副肾素,真是南辕北辙!于是立即换上10%葡萄糖加西地兰和速尿。注意!仍不宜快速输液,保持输液通道是为了便于用药。
略加询问,才知道患者原来只有比较轻的呼吸困难。输液三天,逐日加重,以至于如此紧急。看来前医以为患者是支气管哮喘。他没有想到量血压,大概也没有诊脉的基本知识,以至如此误诊误治。
恰好侄子和患者是近邻,他那里有部分中药,立即口述让他取药如下:
黑附子30白芍20干姜20茯苓20白术15甘草10五味子20桂枝20。
这是大剂的真武汤加五味子和桂枝。
患者家里备有炒花生用的带鼓风机的火炉。于是急煎20分钟,频服。
如此中西医结合处理半小时后,病情仍无缓解。
于是再煎一剂,频服。
如此处理,2小时后病情缓解。喘停汗止,血压降至160/100mmHg,不再吐血样泡沫痰,可以半卧。天色将近黎明,我才去休息。
当夜情况紧急,家属和邻居均以为不救。来不及准备敛服,竟致借来邻家一位老者准备好的寿衣。
所幸迅速好转,患者又存活6年,过世时大约72岁。

[楼 主] | Posted: 2007-01-12 00:19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按:上文所说用量大小,不仅仅指附子。
又,此帖同时贴在“中西并用”栏。

[1 楼] | Posted: 2007-01-12 00:23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啊!是中西汇通栏。
[2 楼] | Posted: 2007-01-12 00:37 顶端
llb1979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40
: 141
经方币: 1165 元
: 0
好评度: 139 点
注册时间:2005-01-10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真武汤用于心脏病是数见不鲜的,而且心脏病衰弱至极点,往往脉劲极而有力,不过中间一段虚弱。此病则又有不同。因为是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增高所致。当急为降压,心衰自可纠正。此是西医观点。如论中医则真武汤未必是首选。见效与速尿有关。
[3 楼] | Posted: 2007-01-12 13:58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从《伤寒论》原文看,四逆汤证更象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楼主的医案很值得借鉴,对经方用量的论述,公正平允,大家应该认真学习。
[4 楼] | Posted: 2007-01-12 19:23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4楼沙丘沙2007-01-12 19:23发表的“”:
从《伤寒论》原文看,四逆汤证更象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楼主的医案很值得借鉴,对经方用量的论述,公正平允,大家应该认真学习。


赵先生让我代他感谢沙先生的鼓励。

[5 楼] | Posted: 2007-01-12 23:03 顶端
一笑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44
: 44
经方币: 390 元
: 0
好评度: 43 点
注册时间:2006-01-27
最后登录:2007-05-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先生中西汇通,无偏执之见,十分赞同
[6 楼] | Posted: 2007-01-14 13:37 顶端
春回堂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5
: 6
经方币: 50 元
: 0
好评度: 5 点
注册时间:2007-01-06
最后登录:2007-04-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阁下说的神医不是李可老前辈吧?不知您是否见过李老的破格救心汤?
[7 楼] | Posted: 2007-01-26 23:39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7楼春回堂主2007-01-26 23:39发表的“”:
阁下说的神医不是李可老前辈吧?不知您是否见过李老的破格救心汤?


是谁不要紧,格也是可以破的,看你如何讲道理。最好拿出比较多的验案。

[8 楼] | Posted: 2007-01-27 00:20 顶端
ydh



优秀斑竹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大黄虽然不论个儿,也说过如博棋子大5、6枚。注意!棋子应该指围棋子。”
请问博棋是围棋吗?据扬子晚报报道,徐州汉墓出土有西汉时期的博棋全套,徐州的网友可否去徐州博物馆看看博棋是什么样子,博棋子有多大体积。如有可能请将图片传上来。那样,说服力会更大些。谢谢!

[9 楼] | Posted: 2007-01-28 16:32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孔夫子时代早有博奕,古代棋类也应该不是一种。但围棋恐怕是最受重视的——先秦已经有下棋的国手。最可能是下围棋。它的棋盘和棋子是否变化很大,大概网上就能查到。宋代的象棋还不完全是现在的样子。但棋子不会很大。现代大黄饮片大的有7、8厘米直径,这么大的棋子,棋盘要多大呢?其实,栀子用14枚,生附子用一枚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考证棋子完全可以看专家怎么说。
[10 楼] | Posted: 2007-01-29 02:10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围棋的起源与历史

1:围棋的起源

"下棋"也称"对弈"。 "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 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2:汉前至汉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

(2):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3):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3:魏晋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 名的"吴图"。

(2):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3):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 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

(1)南朝帝王尽管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

(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动的兴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品制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3)围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社会风尚;

(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

(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

(9)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 认为博弈有废事、赌博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的 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2):唐朝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 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6: 五代

(1):五代时期

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 大下降。

(2):十国时期

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 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 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 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8: 辽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 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成了京 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文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 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

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回答时间:2006-09-17 22:18:36

[11 楼] | Posted: 2007-01-29 02:21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围棋起源于中国,具体年代不得而知,传说中尧发明围棋,看到儿子丹朱不够聪明,便教他围棋。晋代的《博物志》中,记载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与“舜以子商均愚,故伯围棋以教之”的记录。

围棋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讲到某重臣立君后又打算废掉,正如围棋的得而复弃。

早期围棋的棋盘规格多样,白先黑后,势子的摆放也多有不同。

先秦两汉
在此期间,围棋常常与以掷色子为主的博戏并称为博弈,成为上层社会中常见的游戏。但是,在西汉年间,以赌赛运气为主的“博”,远远流行于比赛智力为主的“弈”。直到东汉,这种情况方才得到改善,围棋由于其与军事的类似,受到了日益重视。班固的《弈旨》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围棋专业书籍,马融则在其《围棋赋》中首次提出了“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的思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孙策、王粲等,都是围棋高手。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棋谱是三国时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图”。但是根据在东汉墓葬出土的棋具和曹魏邯郸淳的《艺经》记载,这个时期的棋盘是十七道的,棋子也是方形。因此,有人据此提出,“孙策诏吕范弈棋图”是后人假托。这个时期,在中国,对角星的势子摆放已经固定。

南北朝
在这个时期,围棋在南方成为文人雅士的时尚活动,棋盘扩大到十九道,棋子仍为方形。南朝设棋品制度和围棋州邑制度,将专业围棋手分为不同的级别,予以一定的待遇。梁武帝亲做《围棋赋》,提倡围棋,使围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唐代
中国到了唐朝时,围棋迅速发展。宫中设立了棋待诏一职,专门供养棋士陪皇帝下棋。王积薪是开元盛世得第一国手,他总结出的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被认为是围棋的经典理论。传说中,“王积薪梦青龙吐棋经九部授己,其艺顿时精进”。唐朝天宝年间,为躲避“安史之乱”,王积薪来到四川,遇到骊山老媪的婆媳对弈(传说)。宋朝的《忘忧清乐集》记载了王积薪的“一子解双征”棋谱(有争议,一说是顾师言对日本王子局)。

唐朝时期围棋传到了日本,由于日本统治集团的重视,围棋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清朝中后期逐渐超过了中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世界上围棋最强的国家。以本因坊世家为代表的日本棋士将围棋技术提高到非常接近现代的水平。

宋代
宋代张拟模仿《孙子兵法》撰写了《棋经十三篇》,对后世的围棋理论及实践有深远影响。北宋时期的刘仲甫对围棋著述甚多,有《忘忧清乐集》、《棋势》、《造微》、《精理》、《棋诀》等。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忠臣,也都有很高的围棋造诣。

元代
元朝的严德甫、晏天章编写了《玄玄棋经》,收录了前人大量的理论著述以及大量围棋死活题、定式。

明代
明末著名国手过百龄写下著名的《官子谱》,收录了各种围棋手筋。

清代
清朝时期,围棋高手也层出不穷。康熙年间,黄龙士让徐星友三子大战数十局,写下著名的《血泪篇》。乾隆四年(1741年),施定庵与范西屏在浙江湖州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

现代
目前,围棋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是:韩国、中国、日本。
规则

下棋时,对弈双方各执一种颜色的棋子,黑先白后,轮流将一枚棋子放置于交叉点上。与棋子直线相连的空白交叉点叫做气。当这些气都被异色棋子占据后该棋子就要被从棋盘上提掉。因此气是棋子生存的唯一凭据。如果棋子的相邻(仅上下左右)直线交叉点上有了同色的棋子,则这两个棋子被叫做相连的。任意多个棋子可以以此方式联成一体,连成一体的棋子的气的数目是所有组成这块棋的单个棋子气数之和。如果这些气都被异色棋子占领,这块棋子就要被一起提掉。

围棋对弈进程,分开局、中盘、收官三个阶段。
日本规则中,棋子所围成的空白交叉点被叫做空,最终以空多的一方为胜方。但是中国规则中,棋子本身所占的交叉点和占据的实空统称地,地多为胜。
计算胜负时,中国规则与日韩规则有所不同。一盘棋结束后,按照中国规则,棋盘上的死子被拿掉,如果双方对是否死子产生争议,通过实战解决。之后,如果黑棋活的棋子加上实空达到185,(黑棋由于先行优势须贴给白棋3又3/4子)则黑胜3/4子,少于此数目则白胜。日韩规则中双方将盘上死子及提掉的棋子填入对方实空中,再计算双方实空。黑棋贴6目半。如果黑棋实空减去6目半后多于白方则黑胜,否则白胜。

应氏杯围棋赛的规则是,数各方占据的交叉点的数目,称作数点,其中黑棋贴8点,占点多的一方胜。
寓意

虽然围棋起源年代不详,但有学者从另一角度考证认为围棋应产生于原始社会(与传说相符):围棋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智力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但所有棋子却无身份等级之分,完全平等,与之对应的象棋类游戏却等级森严,象棋无疑产生于奴隶社会,而围棋这种体现众生平等哲学的游戏应该产生于原始社会。

早期的棋盘不是19乘19的规格,先后出现过9线棋盘、13线棋盘、17线棋盘,最后出现19线棋盘;
棋盘为方,其子为圆,子覆盘上寓意“天圆地方”;
子分黑白,寓意阴阳;
棋盘共361个点,360暗合一年天数约数,天元一点寓意万物自一而始;
9个星位暗合九宫之数,星位将棋盘分为四个象限,寓意一年四季,每个象限约为90个落子点,寓意每季天数;
棋盘周边共72点,寓意一年72侯;

[12 楼] | Posted: 2007-01-29 02:24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网上很容易查到很多知识。
上面两帖虽然没说东汉——其实仲景和曹操同时代——的围棋子多么大。但
棋盘共361个点,360暗合一年天数约数,天元一点寓意万物自一而始;
9个星位暗合九宫之数,星位将棋盘分为四个象限,寓意一年四季,每个象限约为90个落子点,寓意每季天数;
棋盘周边共72点,寓意一年72侯
完全是汉代风味。
于是棋子是不会很大的——两个人能对弈,棋盘太大就够不着了——应该和现在的差不多。大一倍也还是很小,而棋盘就要大一倍。

[13 楼] | Posted: 2007-01-29 02:34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顺便再谈谈围棋文物的出土,这里主要列举一二以供参考。

  1977年4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盘,棋盘纵横13道。

  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代的古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纵横15道。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属中山国)东汉墓出土一具石质围棋盘纵横道线。

  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一付围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计289子——这是17道围棋所用的子数。

  还有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盘,只见棋盘不见棋子。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却无棋盘。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

  2006年5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芬皇寺出土一块棋盘。出土时,砖质围棋盘碎成三块,另有一小块缺失。棋盘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7.8厘米,盘面纵横各刻有15条线。据初步考证,这个围棋盘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668年至935年)的文物。

  另外,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罐彩色图颇似现代的围棋盘。陶罐上绘有纵横各十至十三道类似围棋盘的图案=。仰韶时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当然,图案只是关联推想,说明那个时代萌芽围棋的可能性。

  从文物发掘来看,围棋棋盘道数并非一开始就是19道,而是通过一段漫长的变迁由简入繁而来的,但道数自何时开始确定为15道,何时确定为17道,何时确定为19道,目前亦无详细记载。

  关于围棋的起源,主要做了如上一个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关于围棋起源的一些专著。

[14 楼] | Posted: 2007-01-29 02:46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按:上面这个帖子的作者不愿意别人转载,我只好选了一部分,说不定作者还是不高兴。
总之,围棋历史有专著。
围棋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棋类。
所谓“琴棋书画”,其中的“棋”限于围棋。
其实,就是练习五子棋,也不宜用很大的棋子。

[15 楼] | Posted: 2007-01-29 02:54 顶端
丝路清溪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
: 12
经方币: 110 元
: 0
好评度: 11 点
注册时间:2006-05-27
最后登录:2007-04-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秦国时期的六博棋,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群中的第十一号、 第十三号墓出土了。它的出现, 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于六博棋的论述, 众说纷纭。三十一年过去了, 但六博棋到底怎么下呢?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并借鉴相关资料,得出以下体会。

棋盘棋子

凡下棋对局,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棋盘、 棋子和比赛规则。至于其他物件均属附品,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添加。
查阅 《云梦睡虎地秦墓》 一书中对六博棋有两处记载:其一, 第55页描述六博棋:棋盘为长方形,正面阴刻规矩纹, 还用红漆绘四个圆点。棋子有两种:一种为长方形, 一种为方形。棋子十二颗,均涂黑漆。六根博筹,用半边细竹管制成, 中间填金属粉。其二, 图版四二项下六博棋图中的六根博筹中,有三根的一头上安有细铜丝。
六博棋应是以黑白双方各六枚棋子而命名。
六博棋棋盘由六个元素组成, 或者说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棋盘以隐形太极八卦图而设计,太极生两仪——黑白两条鱼;两仪生四象——四个圆点; 四象生八卦——周边八方。四角为阴,四边为阳, 中心为太极。就象有博筹一样,随棋具应该配有黑白两条阴阳鱼放在棋盘中心内。二是棋盘中四角寓意东南西北, 由此起步, 最后归中。三是棋盘中设有三十二个行棋点(如果将周边十六个点参与行棋,棋局将进入另一复杂变化)。四是棋盘中四个圆点的作用, 在双方对局时, 一方将对方的棋子俘虏以后,将这枚棋子打入到己方的圆点内关押。五是棋盘中间藏有内八卦, 这八个点上的棋子,猜拳逢"1"时,就可直接进入到太极中心内。六是棋盘上的行棋点线,从角上以逆时方向运行。虽由邻近点可进可退,但除中间四角的点以外,棋子只能是由角跳到角,由角滑到点,而从角不能直接跳到点。
棋子应以黑白两色各六枚来区别双方。从出土的实物来鉴别: 以长方形,正方形来区分双方的棋子, 从长宽高来比较, 是不可能的。其次十二颗棋子确实都显黑色,但只要细心观察, 就会发现有六枚是涂过黑漆有反射光,而另六枚则暗淡无光, 由此分析是骨质(或木质)由自然白色经过二千多年而失色发黑。
六博棋棋子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开局前,双方将自己的六枚棋子各取三枚在棋盘己方的两个角内平放。走棋时棋子在到达的点上横放。当棋子最后到达中心内时竖放。

划拳猜数

对局时两人用单手或双手通过划拳猜数的形式来确定先后手和行棋步数。查阅一组十五个画面的六博棋对局图,粗看二人在对局时手舞足蹈,细观察却深藏奥妙,特别是甘肃出土的六博木俑一图,左边棋手伸出左手掌似礼貌般地请对方先下棋,而右边的棋手伸出右手时,却显示的是"三",正是两人喝酒时猜拳以赌输赢的手势。而另十四幅画面,对局的两人看似轻歌曼舞,却应该是夸张地刻画了两人猜拳时那种兴奋的状态。
猜拳时第一次胜者在开局时依据两人数之和先下棋,第二次的胜者会出现两种比赛方案: 其一, 谁猜对就继续走棋;其二,划拳时不用猜数黑白双方轮流走棋。
在游戏中,两种方案都可行。前者有趣味性,而后者有公平合理性。可根据两人的约定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比赛。
双方以单手猜拳,是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由"0--10"而产生各种数的变化,因变数简单,故老少皆宜。双方也可以双手猜拳,它由"0--20"产生数的变化。单手猜拳是以胜负结果为主,而双手猜拳则重在过程,重点是去攻击对方的棋子而取乐。它是高智商的较量。
猜拳方法:一是单手猜拳,口念"0、1、2、3、4、……10"即可,两人之数相加,说错者为输。二是失谜的现象,当一人出二指口念"8"时, 对方就是出五指,相加也是“7”,他肯定说错,故立即判输。至于另一人说对或说错均以第一判决为准。
在有六根博筹的条件下,六博棋的胜、负、和(或赢、输、平)应以四比0、四比一、四比二为赢家,以三比三为和局。
云梦睡虎地十三号墓出土的六博棋具中,六根博筹有三根一头尖上带有细铜丝。双方如何夺走这六根博筹呢?一是六根博筹是双方共有的,应放在两人对局棋盘的一侧。二是当一方第一枚棋子进入中心内时, 获取没带铜丝博筹一根。当第二枚棋子进入中心内时,获带铜丝博筹一根,同时在中心内钓回自己同颜色的一条鱼。当第三枚棋子进入中心内时,又获取没带铜丝博筹一根。当第四枚棋子进入中心内时,又获得带铜丝博筹一根,同时在中心内把另一条鱼钓回。此局即为结束。三是当双方形成三比二的局面时,最后再进入中心内的一枚棋子便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当出现四比二时,胜者将会用获得的第三根带铜丝的博筹到对方的面前钓走别人已赢去的那条鱼而分出胜负。第二,当双方出现三比三时, 胜者虽获得了第三根带铜丝博筹,但却只能以和棋作最后的判定。

行棋规则

据文献资料记载:晋人许博昌创编了一套六博棋的游戏口诀,使得"三辅儿童皆颂之",由此推断,六博棋的比赛规则应该较为简单,而关键之处则应该是在运算步数上做文章。
六博棋棋子的运行有九个方面的规则:第一,棋子起步的所在点以"0"计算。第二,棋子在行进时,允许由角跳到角,由角滑到点,由点跳到点,由点滑到点。禁止从角跳到点。中间的四个角允许跳到邻近点。第三,棋子在行进时,前面无子,则顺利通过。第四,棋子在行进时,最后一步遇到自己的棋子,可同时放在一个点上。第五,棋子在行进时,最后一步遇到对方的棋子,则立即将对方的棋子放到己方任何一个圆点内, 自己的棋子就停在那个点上。第六, 棋子在行进时,途中遇到对方或己方的棋子,则不能通过,计数时,包括那个点, 往回退到自己满意的点上。第七, 棋子在行进时,不允许前后左右反复走动, 只能在前方有棋子阻挡时, 才有资格通过或是停留在所曾经过的点上。第八,棋子在行进时,不允许由角跳到点。笔者认为,这两个点的设计,是六博棋盘最为精妙之处,它的局限将使棋局复杂化,在运行中增加难度。第九,被对方打入到原点中的棋子, 只有在自己两角内的棋子全部走动以后才能一个一个回到己方角内下次重新启动。也可在猜数逢“1”时回到己方的角内待命。

行棋技巧

一盘棋的对局,由开局、中局、残局、直至结束,虽以棋子到达中心内为目的,但对局中打击对方的棋子, 延缓对方的进军速度却是一项重要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对步数的计算。棋子从角上以 "0"起步,经右边最快得"6"步进入到中心内, 而中间所经过的五个点, 均为单行线, 如果有棋子停留, 则后面的棋子将不能直接通过。棋盘中的横线左点是重要的停留点,它既不影响别的棋子前进,相反,在划拳猜数是"3"、"4"、"6"、"7"时, 都可以从正面一次进入到中心内。棋盘中横线的两个点,是迂回点,在步数上可加1。棋盘中竖线的两个点,是交通要道,棋子在此停留,既阻塞自己的通道,又易受到对方的打击。中间方角的四个点,是停留点,虽离中心处只一步,但极易受到对方的打击。棋子从角上起步,当划拳猜数是"4"时,就将此棋停在横线左边的最佳点上。棋子从角上起步,当划拳猜数是"6、7、9、10"时, 如果途中点上没有棋子阻挡,就可直接进入到中心内。棋子在行进时最好不要重叠,应留有猜拳行棋数的另一路变化。在划拳猜数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棋子所在位置的需要出指唱数。

博筹计数

博筹应是比赛时用于计数的酬码。有资料记载:箸是种长形的竹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所用的骰子。还有专家认为是双方走棋时所用的拨杆。
查阅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精制六博具盒图片: 棋盘与云梦出土的完全一样,盒内两边各放有比六博棋子窄一半还小的长方块十块, 另有博筹42根,又查阅河南灵宝出土的东汉绿釉陶六博俑图片并记载:下为坐榻,榻上置长方形盘,一侧放六根长条形箸, 另一侧放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有二枚圆形的鱼。
由此可见在西汉年间用六博棋对局赌彩,在达官显贵之中,六根博筹已不够计数了。由此推断,双方各十条长方块用于计大数,而博筹只能计小数。从东汉六博俑的长条形箸分析,因六根形箸几乎占了一半的桌面,它既不能投撒来确定走棋时棋子的运行的步数,更不能在行棋时作拨杆之用。

[16 楼] | Posted: 2007-01-29 20:34 顶端
丝路清溪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
: 12
经方币: 110 元
: 0
好评度: 11 点
注册时间:2006-05-27
最后登录:2007-04-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上文转载自topthinker思维创意论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陆.那里有博棋的具体图片.博棋决不是围棋!
[17 楼] | Posted: 2007-01-29 20:40 顶端
雍乾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61
: 23
经方币: 223 元
: 0
好评度: 1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资料详实,考据有理,但无甚现实意义。
[18 楼] | Posted: 2007-01-29 22:20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先秦两汉
在此期间,围棋常常与以掷色子为主的博戏并称为博弈,成为上层社会中常见的游戏。但是,在西汉年间,以赌赛运气为主的“博”,远远流行于比赛智力为主的“弈”。直到东汉,这种情况方才得到改善,围棋由于其与军事的类似,受到了日益重视。班固的《弈旨》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围棋专业书籍,马融则在其《围棋赋》中首次提出了“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的思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孙策、王粲等,都是围棋高手。

注意,张仲景和曹操同时。

[19 楼] | Posted: 2007-01-30 02:18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敬告:过年了,学生们都回家了,过年后再来。
[20 楼] | Posted: 2007-02-06 02:46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6楼对博棋的考证,令我大开眼界,谢谢!
[21 楼] | Posted: 2007-02-06 17:11 顶端
紫气东来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83
: 84
经方币: 726 元
: 0
好评度: 83 点
注册时间:2006-04-27
最后登录:2007-05-1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给大人治咳嗽,每药用二三克 ,还做二天吃呢.一样治好,有时用三五十克也治好.邪门
[22 楼] | Posted: 2007-02-07 18:14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经方实验录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0363(s) query 5, Time now is:05-04 00:48,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