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新中医疾病溯源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新中医疾病溯源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虎溪楼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7
: 26
经方币: 246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1-01
最后登录:2006-10-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新中医疾病溯源

新中医疾病溯源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新中医科研大楼(409902)巴蜀郎中

摘 要 通过疾病说文解字、疾病字义引申、疾病实质涵义、疾病本难避免和疾病常也必须五个方面,对疾病作了溯源的粗浅或初步的研究,对指导身心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疾病溯源;新中医;理论研究

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临床医家对施治对象在其寿数结束之前的治病救命,即应用最恰当、最合理和最人道的医疗手段来尽快解除病患身心疾病的不适与痛苦,恢复其生命的正常或存在。人类所有的医学作为,比如医学决策、医学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以及医学出版等等,都应该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临床上的这一医学的终极目的。
那么,什么是疾病?从不求甚解的层面而言,疾病是指人体失去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健康状态应表现为:(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新中医认为,健康是指身与心这两个相互影响的硬件形质和软件气质对应系统所组成的人体与身外天、地、人三才环境在生命物质、生命能量和生命动力上能保持正常的往来交通,而疾病则意味着人天、人地和人人这三通发生了障碍。
1、疾病说文解字
古人构造汉字有六种方式,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方式显示了古人让后人肃然起敬的智慧,后人称这六种造字方式为六书。通过六书,可以说文解字,看看疾与病最先的原始本义。
1.1病头 病字头原作“ ”“ ”(甲骨文),象一个人有病汗出淋漓地躺在床上,或靠在某种物具上,读做“chuang”。这是象形,也是会意。事实上,病字头原意就是一张供受伤人或患病者休息疗养的“床”。
1.2疾字 疾字原作“ ”(甲骨文),也是象形、会意,更有指事,表示一支箭矢射在一个人的腋下,这人受不了,只得仰靠在病床上。可见疾原本不属病,而只不过是外伤。
1.3病字 病字什么意思呢?病字是形声字。《诗经•小雅》有句:“未见君子,忧心丙丙。”元诗里面也有句:“惟兹二三友,为我忧丙丙。”丙丙,忧甚貌。中医认为,被称为“五志”的怒、喜、思、悲、恐等情绪心理过激皆可化火。这里忧甚成疾而为“病”。病字里面的“丙”字在纪年的干支中属五行“火”。所谓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名物极其特性。所谓干支,又称为天干、地支,天干有十,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归类,十天干里面,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那么病字里面是“丙”,那就意味着病是人体里边郁积化火而成。病字既然里边“丙”为“火”义,那为什么不直接就用“火”这个字来构字?造字的祖先或许是为了含蓄吧。但古时的确也有“ ”这个字,读作chen,热病的意思。比如《诗经•小雅》有句:“心之忧矣, 如疾首。”《左传》也有句:“二三子间于忧虞,则有疾 。”中医典籍《金匮要略》里边更有“千般 难,不越三条”的用字法。
2、疾病字义引申
通过说文解字的分析,可知疾和病两个字基本上含盖了六书中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造字形式,从中自然得出了这两个字的原始本义,即疾从外来,本义为“意外形伤”;病从内生,本义为“忧郁内耗”。但是很多汉字到后来都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再也看不到原始本义。那么疾和病呢?疾病意义在后来被逐渐引申为:轻的非健康为疾,重的非健康为病。中医源头经典《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未病,并不是指完全健康,而是指非健康中的轻者,也就是尚未发展到非健康重者之病的疾。所谓治未病,就是防微杜渐,不让小疾发展到大病去,把大病治疗在萌芽状态之中。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中,高傲的齐桓侯对医家秦越人扁鹊的忠告不以为然,说过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其中的“不病”也是“小疾”的意思。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为什么叫“讳疾忌医”,不叫“讳病忌医”?应该已能思考。
比疾更轻者,还有一个“恙”。《战国策》中有句:“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现代不也常有一个问候语:别来无恙?“恙”,应该就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保健行业最流行的一个词——亚健康吧。按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是否可以标记为:
健康——微恙——小疾——大病
对于微恙,或许真可以借助于保健营养;而小疾尚为气质性疾病,应是中医的治疗重点,能治此必为上医,但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医人常要感叹“欲做上医而不得矣”;至于大病,那是已发展到了形质性阶段的疾病,中医称为“已病”,治此已是下医。中医先辈早在《黄帝内经》这部源头经典中就曾尊尊告戒:“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治“已病”,如今可正是西医诊疗所乐此不疲并津津乐道的,而当今中医也只好弃长就短,勉为其难地去跟西医互争短长,做治疗“已病”的下医。
3、疾病实质涵义
新中医认为,疾病的问题其实就是正与邪的问题。正邪的什么问题?就是正失常,邪存在,简称正异、邪在。疾病的实质就是正异邪在。
正是指维持人体生命存在或正常代谢的宏观基本要素,通常称为生命元素。生命元素包括生命物质——水、津、血,生命能量——精,以及生命动力——气三大方面。三大方面的正常状态是量充足、行通畅、位安居。
邪是指人体从生存生活的天、地、人三才环境所遭致的阻塞或耗损生命元素的非自身元素如寒、温、虫、宿便、药毒等,以及在非自身元素作用下被动变异或在个体心理情志作用下自动变异的生命元素如痰饮、水湿、结石、瘀血等。也就是说,邪不外外来和自生。
4、疾病本难避免
人在世间都必须食人间烟火,俗语: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灾?加之天、地、人三才环境使人百忧劳其心,万事劳其形,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难,遂使疾病基本成为无法避免,甚或成为某些人隐秘的为人处世手段。
4.1三才环境 天、地、人三才构成个体人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其中天才环境有风、暑、湿、燥、寒等季候气象对人的影响,地才环境有温、热、平、凉、寒和辛、咸、甘、酸、苦等食饮性味对人的影响,人才环境有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佛家所称的八风感受对人的影响。人要不患病,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里的“三界”,特指天、地、人三才环境;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类名物极其特性。问世间,谁能离得开这三才环境和五类名物?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别无选择,人绝无例外。
4.2自身意识 这是指个体人当世及无始劫以来由其行为、语言和思想活动所累积起来的个性心理意识。如被称为“五毒”并简称为贪、嗔、痴、慢、疑的贪婪、嗔恚、痴愚、傲慢、犹疑等。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活动又称为身、口、意三业造作。三业造作的结果,就形成个性心理意识。佛家有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在做蒙山施食仪的时候,佛家都会首先念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在是极有道理的。中医源头经典《黄帝内经》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情志淡泊,心境宁静,则气血随之正常流通;能量内敛,不随便透支耗散损失,则正气充满,疾病不会轻易而来。鉴古观今,在心理意识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确实是难得患什么疾病的。
关于疾病与心理意识的关系,美国有个叫苏珊•桑塔格的女士早在1990年就出版过《作为隐喻的疾病》和《爱滋病极其隐喻》两个小册子的合订本,2003年12月被翻译为《疾病的隐喻》一书在中国出版。日本有个叫筱原佳年的医生在1996年也著过一本关于意识如何改造健康的小册子,书名叫《快愈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有译文出版。1998年3月,当代毁誉参半的作家柯云路也有一部《新疾病学》著作,专门研究心理意识与人体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认为“意识系统,其中主要是潜意识调控着生理。情绪是它制造出来的心理图画。表情是它制造出来的生理图画。”近年来,北京有个叫王中平的,研究疾病与心理意识行为的“心平”理论,也大有成就。此外还有很多人,特别是不少民间中医高人,都在研究人体身心疾病的关系,并在临床或临证应用上,各自取得了一定层次的某些不药而治的成果。
5、疾病常也必须
从深层次分析,个体人生病无非是为了病给自己,病给家人亲朋或周边社会。据柯云路在《新疾病学》中的总结,疾病也确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好处。因而潜意识中,疾病也常常成为个体人所必须。
5.1病给自己 就是通过疾病自伤,来达到情绪释放以自我放松、充实无聊而自我陶醉以及回避或推卸道义责任以实现自我心理平衡等羞于直说的目的。一般来说,自觉亏心的人常不久就会有什么疾病,自觉孤独的人也常有某种慢性病让医生头疼,无法承受某种道义责任的人,潜意识里就会通过患病来下台阶。很多疾病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是有隐隐的心理原因的。
5.2病给家人亲朋或周边社会 就是通过患病外示情绪、获取同情或引来关注,达到比如获得休息、调和关系,及示弱自保、回避矛盾或外卸责任等不便公开的目的。为什么人一到老都容易生病?为什么人一失去所爱就最容易生病?为什么政治家常常一失意就马上生病?应该可以理解弱者总是生病或太过劳累紧张就要生病的原因吧。
由于人体是身心合一的整体,很多身病其实都是心病的反映和反应。笔者曾著文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的增强,纯生理性的疾病已逐渐减少,至少对人类的健康,已很难再构成主要的威胁。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心理性疾病如恐惧症、虐待狂,和以心理性疾病为主的身心疾病如癫病、狂病、郁病、脏躁等,以及以生理性为主的身心疾病如中风、心脏病、癌症等诸如此类的疾病,却日益增多而普遍,其中生理性为主的身心疾病更成了人类个体非正常死亡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危害。”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人体的身心疾病也越来越多,而对疾病溯源的研究则有助于对这些身心疾病更好地诊断与治疗,因而应当引起新中医临床医家们的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
  2、辞源修订组:《辞源》(修订本)第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
  3、柯云路:《新疾病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3。

[楼 主] | Posted: 2006-10-01 19:2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288(s) query 4, Time now is:05-04 15:1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