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864 位读者阅读

古博中医之路

接受上医网访谈:

编者按:学习是一个不断取经的过程,确定一条道路,往往会受家庭的影响,但真正能行走的远的,还在于个人的不懈努力,看古求知老师的中医之路,感受经方医学始于技术、终于艺术的独特体验。


感谢上医网同仁给我这个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我还是一名青年经方中医,热爱经方,希望好好传承经方医学,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权当和大家聊聊我喜欢的经方医学,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学医背景——家庭给予的动力】
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农村小镇,祖父是乡村中医曾在乡镇防疫站工作,叔叔60年代初中医大学毕业在县级医院上班,父亲60年代初师范大学毕业同时随祖父、叔叔学习属业余民间中医。由于祖父去世的早,加上叔叔后来到邻县一家医院上班,因此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不少乡亲就慕名找到父亲,父亲便利用业余时间帮乡亲们处方开药,因需求众多,后来父亲不得不做起了全科,无论内外妇儿还是骨伤推拿针灸样样都做,后来还配备有电子理疗仪。
我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中长大,从小见看的最多的是患者,听的最多的是患者的诉说,也有他们的哭声和笑声。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疾病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更能明白他们对健康的渴求。而我的母亲,一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常协助父亲写方、配药、操作理疗仪,显然她还充当了护士的角色。那个时代的农村,一般的病都是能扛就扛,实在不行才看医生,是真正的“求医”,所以父亲为人治病,乡亲们常常感恩戴德。即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患者家属还会送上自家地里最好的小麦、大豆、玉米、自家做的薯粉,家里养猪的送上两斤顶好的瘦肉。甚至的重病患者康复后,为表感激之情,和我家做亲戚来往,逢年过节都来串门。那时很小的我就能清醒的意识到,医生受人尊重、爱戴,行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学医感悟——始于技术】
与不少青年医生一样,我也曾走过不少弯路,但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经方并遇到了一位好导师,一位充满激情的学者型中医——黄煌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精彩的经方世界,感受到经方研究的无穷魅力。
记得跟师学习的那段日子,除了抄方、听课外,平时与同门一起吃饭、坐车,聊的话题八九不离十的都是经方,老师和我们一样谈到经方也是谈笑风声不知疲倦,可以说当时我能深深的感觉到不仅是我,还有我的导师和同门,大家眼里都满是经方,而我的导师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会用经方治病,时至今日只要一聊到经方临证,都会令我们师徒兴奋。
我学经方是从药证开始的,由药证到方证,期间穿插着对药人、方人的学习,加上门诊临床观察、老师系统的经方课程讲解和同门的讨论,自觉进步很快,这个时候是把经方医学踏踏实实的当做一门技术来学的。在这个层次上,学经方无需绝顶聪明的头脑,但需要实实在在的眼光,正所谓“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这个阶段的学习只需一板一眼,实实在在,遵循方证相应即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的原则便可。而一旦入门以后,会感觉思维豁然开朗,而吸引我的就变成另外一个境界——艺术经方了。
【行医体会——终于艺术】
一门深入,扬长避短
回想起来,个中原因就是没能做到“一门深入,扬长避短”,临床辨证可以有不同方法,其实方法不在于多寡而在与精炼。临床工作初期,接触到的中医思想较多,也常在好奇心驱使下尝试五花八门的辨证方法,结果发现问题严重了,自己变成了邯郸学步的那个男主角,临证没了主心骨,自然疗效上不去。经过几个月的历练,痛定思痛后,我返回原有经方医学体质辨证,没多久疗效得到迅速提高,复诊率也不断攀升,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体质辨证的临床思维。当然,在这里我不是说其他辨证方法不好,而是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一门深入,集中精力钻研,就能掌握透彻并获得成功。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体质辨证,十分讲究观察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广州地区患者阳虚、痰湿、气虚者确实较多,故而相信在这里火神派能火是有一定原因的。有一天发现一位同事喜看祝味菊、陈苏生的《伤寒质难》。随后回家我也找到这本书仔细翻阅,发现祝氏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他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为体用相对之名词,阴为物质以适用为标准,阳为功用则多多益善,但以潜蓄为贵,即 “阴以资用,不在乎多;阳以运化,唯恐其虚……阴不贵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以秘为重”,此后我临床处方对阳虚体质者每每采用温潜法取效。
临床实战,调身调神
经方医学认为体质的构成包括体型体貌、生理机能、心理性格、基础疾病几个方面,故而临床体质调理,包括调身调神。对我而言门诊上充分的医患沟通、双方足够的耐心和充沛的精神状态是成功的关键。我所在的体质调养门诊比较人性化,允许医生限号,患者预约就诊按时按点,无需太久等待,这保证了医患双方在沟通过程中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使得医生能潜心诊病而不必疲于应付。门诊的诊疗方式以聊天式为主,医患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充分的沟通,在聊天的过程中把病看了,疗效都还不错,如此医生乐意患者满意。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而养生必先养心,所以健康调养门诊有这么一个理念——要让每一个门诊患者开心起来。

诚如黄师所言行医还需讲求艺术,传统中医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是杂家,好的中医尤其是名老中医其实需要扮演6种角色,一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二是药师,要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的使用各种药物。三是护理师,即指导病家进行医学护理。四是食疗师,病人的饮食宜忌要进行指导。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就是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有相当好的口才,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六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黄师的许多观点还有他的“黄煌语录”富含哲理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的中医之路上,临证越久我越发信服章太炎先生的名言:“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对经方医学体质调养发展的展望】
经方体质调养是一个很大的舞台,经方在这个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能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展望如下:
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实现经方医学的循证诊疗。构建完善大规模经方医案采集分析系统,注重大量临床事实的积累,实现经方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挖掘。这一点经方医学论坛(http://www.hhjfsl.com/jfbbs)正在组织技术人员设法努力实现。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细化体质辨证,不断完善干预方案。目前经方体质辨证还不够系统化,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干预方案需要对细节作进一步完善(如针对患者年龄、职业、性别诸因素作动态预测或调整)。
经方剂型的丰富与改良,除丸散膏丹外,可根据患者需求和使用效果开发如茶包、外用包、药膳、保健品等。
对经方医学的魅力,可能我讲的还不够真切,也许每个人的体味会有所不同,但我想只要大家愿意尝试,多实践多总结,一门深入,不用太久一定可以尝到经方医学的甜头!

文章:古求知

编辑:李晓楠

篇幅有限,想听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今晚的上医访谈吧~

喜欢吗?别错过与明医互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向古求知医师提问互动!

本期【上医访谈】古求知医师:经方医学临床与治未病健康调养

嘉宾:

古求知,医学博士、博士后,广东省中医院主治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流派龙砂医学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研究生基础导师,并开设经方医学门诊课。古求知自幼受中医熏陶,长大后师从经方名家黄煌教授、中医养生名家柳长华教授。临床注重中医经典的应用。

访谈内容:

江湖传闻,“经方有如少林棍,打得好,快准狠,打不好,伤到人。”果真如此厉害吗?三高冠心病如何施治?如何有的放矢地调理亚健康?如何将“经方医学临床与治未病健康调养”结合起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