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读 书 与 临 床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读 书 与 临 床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虎溪楼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7
: 26
经方币: 246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1-01
最后登录:2006-10-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读 书 与 临 床

读 书 与 临 床
  从前,医界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原意可能 —— 我不是学者医,没经过考证 —— 可能是指学医人不要只是死钻故纸堆,而要多多真枪实干,理论结合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言,这一说法的确是不错的。但是今天,新生代的中医人理解错了。他们认为,除了读好几本教材,可以不读书。事实上,太多的中医学子甚至连几本基本的教材都没有读好。读不好书,拿什么来临床?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不读书、书读得少或书不读熟,临床临证时,脑袋里货少,甚至空空如也,
一片空白,可以设想那会是什么结果。
读书对于临床临证的意义,相信医界每一个经过者,都不会没有切身体会。
1995年初秋,正是我有滋有味、怡然自得做业余郎中之时,曾遇30来岁一家庭主妇,因自觉发烧难耐而请我诊治。患者精神忧郁萎靡,面色晦暗萎黄,舌质淡红而瘦,苔薄白,六脉濡数,畏风,惊悸,食差,自认必死。家属称,已找过大小诊所医院,本地最有名的几个个体中医也请过多次了,总是发烧退不下,但考体温又是正常;病程已有数月,西医大抵用尽了消炎伎俩,几个中医开的也几乎全是清热解毒一类的药方。遇烧当退,见热消炎,中医同一思路地清热解毒,似无可指责,但为何惘然无效?可见热烧不是实火,加之体温又是正常,故定是虚火内烧无疑。遂蛮自信地处以知柏地黄丸类。服药半月,没曾想病家把“材子”(棺材)都已置备下了!为什么?凭感觉这病是死不了人的,可事实……真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一日,读新买《景岳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当读到开篇其中一段,顿时全身震栗,汗毛直竖 —— 我意识到, 我也同样害人矣!那段云:
“……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曩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伐此阳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阴虚火动之论,制补阴、大补等丸,俱以黄柏、知母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后习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谓非轩岐之魔乎!”(《传忠录•上》)
今者西医普及、发达,用药卫生、方便,民众有病,病不论大小,基本都首选西医药治疗。而西医几乎视一切疾病皆为“炎”症,因而一刀切地动辄强制消炎,把抗生素作为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什么是抗生素?从中医角度来看,所谓抗生素就是抗击人体生生之气即生命能量精的化学质素。化学质素过于滥用,其结果是在治病的同时,无可避免地耗伤人体的阳气,以致治好了小病又埋下了大病病根。对此,西医界有识之士肯定也意识到了,于是才有了能量合剂、人体血蛋白等的施用。可惜,由于整个西医自身无法克服的深刻局限,比如本末倒置,倒果为因,把疾病的结果毫不客气地当成了疾病的原因,因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施用能量合剂、人体血蛋白又能怎么样?人体照受其害!
西医越发达、越深入人心,民众的疾病反而越多、越杂、越怪,什么原因?原来大家都几乎自觉不自觉地被滥用的西医药搞成了无可奈何的虚寒性体质,少了或没了“卫外而为固”的火气(卫气 —— 阳气)。中医却顾护人体阳气。《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才是人道医学!中医之了不起,中医之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心力与才智来研究和应用,应于此可知。
当时读完那段,我意识到整个的错。遂立马合上书,奔向病家去。处以补中益气汤方加味,抓药立煎,竟使气息奄奄半入土之人数服而起。为此病家多次感谢,传为佳话。可我至今,却仍然心有余悸,恐怖莫名!
虚虚实实,诛伐无过,我犯的是和西医、和前边的几个中医同样的错。这就是我书读少了的罪过。当时身边书少,中医核心经典名著基本都没有,而且连一些基本的入门书也尚未读好,中医的根脚都还未扎稳,因而临证时怎不犯错?
记得结束了三个月拜师学医生活后不久,还遇到一例热结老痰患者,处以礞石滚痰丸类立效,继欲善后以通经活络法,处以小活络丹,未料反弄巧成拙,使病家当即还原,自己只好羞愧告退。继后,信中告知业师,毫无商量地遭到一顿痛骂。自认活该,心服口服。的确,闭门思之,既是热痰之邪为患,小活络丹怎生去得?川乌、草乌等,原是大辛大热之品,以热治热,岂非火上浇油?这又是汤头方剂学得生疏,而中药学又根本尚未专门读过之过。
假若你不读书或书读得少,会知道虚阳上浮的戴阳证吗?会知道热深厥也深的热厥证吗?会知道邪伏膜原的温毒证吗?你书不读熟,能否判断真热假寒、假热真寒?能否判断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不读书或书不读熟你试一试!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除非你本来就只是为了作一个只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来点花拳绣腿的学者医,否则,包你成为刽子手害人!
那么,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一、读什么书
我的经验是,书分三类:第一精读类,第二备查类,第三随便翻翻类。
第一、精读类 精读类是你开始从医生涯后可能一生都离不了的,又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汤头方剂。比如高等教材《方剂学》,这是中医初学入门者首先得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来读的。《方剂学》教材各版任选哪一版都行,因为历来各版都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只是换了一下主编、编者而已。高等教材《方剂学》读过,你就可以把它放开,然后就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潮祖老先生倾其一生所著的《中医治法与方剂》。这部方剂学著作已经出到第四版了。该著作以五脏系归类方剂,并且对方剂的解析思路有了重大的突破与创新。到现在为止,这部著作是唯一最好最先进的方剂学著作。第二个部分是核心经典。中医的核心经典首先是《伤寒杂病论》(被辑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原始书稿已不复得见)。该经典是医圣“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写成。精读该经典,特别是其中伤寒论部分,正如医圣在序中所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的确是真实不虚的。中医核心经典,还有《温病条辨》、《神农本草》、《难经》和《黄帝内经》,其中《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最丰富、最深奥,是中医最早的完整源头,你要达到中医的最高境界,可能最后还得深入到这个源头。第三个部分是部分医书。包括历代古典医家的部分名著,如咱们张姓名医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另外,还包括今人的部分著作,比如广西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浙江唐云的《走近中医》及台湾彭奕俊的《中医之钥》等等。
第二、备查类 备查类主要是指一些不常翻但需要时可供查找的书籍,也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辞书,如明朝李时珍独著的《本草纲目》、民国谢观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词典》,及今人主编的《中医辞海》、《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词典》等等。第二个部分是类书,如《证治准绳》、《类证治裁》、《名医类案》、《临证备要》等。第三个部分是大型学科类书,如《现代中医内科学》之类。
  第四、随便翻翻类 除了精读类和备查类,都可归为随便翻翻类,同样可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经常随便翻翻的,比如古今医家你感兴趣的医论、医案和医话、药话。第二个部分是偶尔随便翻翻的,如一些文抄公剪贴而成的什么什么大全、精选。第三个部分主要是供催眠和上厕所看的,比如目下的太多中医药杂志刊物等等。此外,随便翻翻类,还应包括本来就和中医有亲和、亲缘关系或者可能会对中医有益的其它学科门类的知识书籍,比如易学、相学、西医学、新三论哲学等之类的书籍。中医人不应有所知障,要以平和的心态,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力所能及地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中医也应与时俱进,否则固步自封,只能孤芳自赏,很难不为人所诟病。
二、如何读书
1、心态上没有成见
中医跟西医不同,中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有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讲究,虽不排斥专病方药,但它总体并不体现“刻舟求剑”的经典寓言。因而从古至今,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和地区特色的学术流派。为此,我们读书不能有门户之见。中医历史上的众多学术派别,都是有它的时、地原因的,我们必须首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加以谦虚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自身时地的各种情形适当取舍,灵活运用。这方面,中医大家朱良春前辈堪称我等的榜样。他在所作《〈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一文中就说:“我治病既用《伤寒论》方,也采用时方,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还有些自拟方。在这方面,我没有偏见,也没有偏好。”
在此可能需要提醒一下,由于当今西医药的过分滥用,中医人在精读核心经典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对李东垣、薛立斋、张景岳等古医家花更多的研究时间,近人今人如祝味菊、吴佩衡、孙秉严、李可等等已故与在健的老医家,也是咱们应当特别注意学习的。
2、      具体中动笔读书
宋代有个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学家说:“不记则思不
起。”如何记?就学当代写过“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的一位伟人,他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仅仅只是读过中等师范,可他凭了这样的读书,却成为了一个少有的饱学博学之士。一个饱学博学之士,胸中自有丘壑,自有十万甲兵。咱们中医人也理当如此。唯如此,临床临证时,咱们才终究可能左右逢源,应付裕如。
怎样动笔读书?三个方面,一是划着重线,二是搞批注,三是作读书笔记。三个方面根据必要,可以灵活地同时或单独采用。我的经验是,精读的书必须划着重线和作批注,批注主要是对内容的简要整理,及时记下引发的感受或启示等;而随便翻翻的书多半一目十行,若看到重要的知识点,就划着重线或把它摘录下来。摘录也就是作读书笔记吧。
3、      常问难切磋交流
问难切磋交流需要对象,对象即友。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或为老师,或为学友,或为同仁,或为你的学生弟子和其它不定的对象,反正有缘者都是友,都可以向他问难切磋交流。一方面,因为从书上通常不能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一切,何况你绝对读不到所有的书。宋代有个苏东坡,据说曾狂妄地贴过一对门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咱们问难切磋交流,却能给你解决很多疑难,甚至给你很多灵感。我先前也习惯向人问难,这原是为了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可是通常失望。后来就干脆把问难,变成了以讨教的口吻考人。
另一方面,书本上的学问也最好能够经过和某些对象的问难切磋交流,因为那能够使我们发现疏忽和漏洞,增加印象,从而把书本的知识尽快融化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关于向学生或弟子的问难切磋交流,从光彩的方面说,这叫不耻下问;从学问的方面说,这实在是教学相长。《中医治法与方剂》中有个故事,说的是陈潮祖老先生在给学生分析名方乌梅丸时, 未加思索地照本宣科讲:“蛔虫得苦则下。”有学生问:既然蛔虫得苦则下,胆汁是最苦之物,何以蛔虫还要窜入胆道?入胆之后遇到胆汁何以还不下行?此问顿使他哑口无言。从教之初,他沿其说而深信不疑,学生猛然一问,这才促使他思考。原来,“此证是因脏寒引起蛔虫上窜胆道,继因蛔虫进入胆道引起发热(感染),存在着肠道虚寒、蛔入胆道、胆道感染三种矛盾。此方用干姜、肉桂、附子是针对脏腑虚寒而设,乌梅、蜀椒、细辛是针对蛔入胆道而设,黄连、黄柏是针对蛔入胆道以后引起的感染而设。三类药物环环相扣,各有针对。”“过去对蛔虫证的认识不足,以致对本属脏寒何以要配清热解毒的黄连、黄柏的道理不能理解,才有蛔虫‘得苦则下’之说”。遗憾的是,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居然未吸收这一成果,依然固执地沿袭历来的错。
我对中医是有一系列反思的。这一系列反思最先源于1997年末与1998年初写课徒讲稿的时候。当写到气血阴阳部分,疑问就来了:既然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为什么又会有一个阴阳与气血并列?比如脏象心系,有心血、心气,还有心阴、心阳;是不是心阳就是心气?心阴就是心血?显然不是。此阴阳其实原非彼阴阳矣!此阴阳为何?经过深入思考,终得自圆其说,并已初释于论文《新中医还正祛邪论》中。这也是通过教而发现问题、促使思考的获知方式吧。
总之作为中医人,读书是不能忽略的,读书是临床临证的前提和基础,不读书、书读得少或书读不熟那肯定不行。读书吧!

[楼 主] | Posted: 2006-01-01 14:38 顶端
郭红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0
: 83
经方币: 648 元
: 0
好评度: 58 点
注册时间:2005-04-06
最后登录:2007-04-0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非常受教 尤其在大学里更该好好利用时间多读点
[1 楼] | Posted: 2006-01-01 22:14 顶端
德玄道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23
: 24
经方币: 190 元
: 0
好评度: 23 点
注册时间:2006-11-19
最后登录:2007-05-0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拜读大作:大有同感
[2 楼] | Posted: 2006-11-21 17:21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言语中肯,立论公允.
[3 楼] | Posted: 2006-11-28 11:49 顶端
苏北一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0
: 11
经方币: 72 元
: 0
好评度: 10 点
注册时间:2006-12-28
最后登录:2007-04-2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获益非浅.谢谢楼主!
[4 楼] | Posted: 2006-12-29 19:51 顶端
songyongga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24
: 25
经方币: 204 元
: 0
好评度: 24 点
注册时间:2006-07-06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教书一十二年,似有所悟。看完楼主大作,深有同感!多谢楼主!
[5 楼] | Posted: 2007-01-11 19:03 顶端
thhyms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7
: 8
经方币: 62 元
: 0
好评度: 7 点
注册时间:2006-07-24
最后登录:2007-05-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作为中医人,读书是不能忽略的.是的,楼主说的好呀。
[6 楼] | Posted: 2007-03-15 22:41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0166(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16:01,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