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经方研究会的优秀论文选登(一)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经方研究会的优秀论文选登(一)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许可



宣传大使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40
: 18
经方币: 92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5-01-28
最后登录:2007-05-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经方研究会的优秀论文选登(一)

吴琼同学的半夏论文:
半   夏
【药物介绍】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mb.)Breit.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肺经。本品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它既能燥湿化痰,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白而稀者(多见于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等);又能降逆止呕、散结消痞,用于治疗胃气不和、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等);还可治疗痰湿内阻、寒热互结,以致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嗳气频频、恶心呕吐,以及因痰阻气郁所引起的梅核气、瘿瘤痰核等症。另外,还能燥湿和胃以通阴阳,以致胃气不和所导致的失眠诸症。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经方中的半夏】
《伤寒论》
第0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第0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服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第042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第067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00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三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和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第101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第102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第103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第104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5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第106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第107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第109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10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第113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第131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这,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第144条:伤寒十余日,热邪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第146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个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第152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第154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柴胡加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第156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157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已上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65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66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故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欲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69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半夏半升,洗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73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第180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
第181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第242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243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第244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第279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第326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镮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第327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第394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413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干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圆。
【鳖甲煎圆】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威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蛰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消十二分   蜣蜋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 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 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一作紫苑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1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至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3.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窮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如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取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以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35.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8.咳满即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0.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21.诸黄,腹痛而呕者,以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个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6.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护卫宛如物资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10.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 见《外台》
白术   芎藭   蜀椒三分,取汗   牡蛎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9.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服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兵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藭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血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注:上述均以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诠解》和《金匮要略诠解》为蓝本)

【经方中对半夏的应用】
1.      湿痰水饮停于肺,伍半夏消痰化饮
湿痰水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又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若影响于肺则常导致咳喘气逆,喉中有水鸣声或痰多而稀等,张仲景常常选用半夏来消痰化饮。如小青龙汤用半夏配伍干姜、细辛化肺中痰饮,和胃散结;射干麻黄汤用半夏配伍射干、麻黄、细辛、紫菀、冬花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泽膝汤用半夏配伍泽膝、紫菀、白前、桂枝等药以逐水通阳,止咳平喘等。若兼有邪热者常用石膏相佐而组成消痰化饮清热之方,如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等。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湿痰水饮停留于肺的病证。
[病案举例1]
陈某,男,44岁,医生。1976年12月6日初诊,诊断:哮喘性支气管炎。起始两侧作痒,喷嚏频作,鼻流清涕,继而咳喘痰鸣,胸闷气短,咯大量泡沫样痰,夜间尤甚,不能平卧。两肺听诊,满布哮鸣音。曾屡用强的松,扑尔敏,抗菌素及胎盘组织液等治疗,不能奏效,乃停用西药,求治于中医。辨证属寒饮伏肺,累及肺肾,升降气机失调,拟予温肺化饮为主,参以温肾纳气之品,选用小青龙汤。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15克,干姜45克,细辛15克,五味子9克,制半夏9克,甘草6克。3剂。另用紫河车研末,空心胶囊装。每晚9克,一日3次,连续服用三个月。
药后症状基本控制,继服中药7剂。后随访两个冬天,病情未作,基本痊愈。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4:38,1980)
[病案举例2]
王XX,女,62岁,初诊日期:1979年5月4日
病情摘要:肺炎后患咳嗽已10年多,1978年冬喘刻一直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更甚。
现症:哮喘甚,喉中痰鸣,伴咳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些,日二三行,苔白微腻。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左肺有湿罗音。
脉诊合参,此为外寒内饮,合邪阻肺,治以散寒化饮,化痰降逆,予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0克,麻黄10克,桑白皮10克,干姜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草10克,冬花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鸣,未闻湿罗音,上方继服6剂,7月17日随访,仅胸闷,吐少量白痰。
(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2:23,1981)
2.      下痞满病中焦,用半夏开痞降逆
心下痞满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又称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故仲景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在《伤寒论》中关于痞的形成主要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寒热互结。治疗上在扶正祛邪大法中常用半夏辛开苦降消其痞,佐以寒热并用散其结,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者,为痰热互结心下之小陷胸汤证,用半夏配瓜蒌、黄连,辛开苦降,清热化痰,降逆消痞。
[病案举例3]
刘某某,男,28岁,农民。于2001年10月12日就诊。诉腹泻下利,左下腹胀1年。大便稀,有粘液便、日解2至3次,无血便;伴头晕、乏力、纳差、失眠多梦,小便正常。患者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左下腹部可触及一3cm长(条)索状物,无触痛;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根黄腻,脉细弱。检查大便常规:黄、稀,粘液(+),白细胞5~6个,无脓球,无红细胞。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增粗,血管纹理不清。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为泄泻(脾虚型)。治拟益气健脾,调和肠胃。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黄芪15g,炙甘草6g。文火久煎,取汁100mL,保留灌肠,日2次。10天后复诊,诉腹泻、腹胀已减大半,饮食增加,头晕、乏力等症好转,守方守法继续灌肠治疗30天,病情向愈,3次复查大便常规均属正常,半年后复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病案举例4]
杨某某,女,35岁,工人。于2002年5月10日就诊。诉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肉粽,引起上腹部胀满疼痛5天。症见嗳气泛酸,恶心欲呕,不思饮食,食后胀、痛益甚;嗳气或矢气后稍舒,大便不爽,小便正常,表情痛苦,形体肥胖,嗳噫酸腐秽气,脘腹拒按不坚,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略数。胃内窥镜检查提示浅表型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诊断为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中医辨证为胃脘痛(饮食停滞型)。治拟辛开苦降,和胃止痛,消食导滞。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干姜6g,党参10g,厚朴6g,槟榔10g,神曲10g,炒山楂15g,连翘6g,大枣4枚,炙甘草6g。水煎口服,日1剂,2次分服。3剂后,胀、痛诸症顿除,饮食增加,劳作如常。继服3剂巩固疗效。
[病案举例5]
谭某某,男,46岁,干部。于2000年11月16日就诊。诉阵发性腹痛,下利2个月余。症见:大便里急后重,解粘液血便,日4~6次,无发热,纳呆,口苦口干,不欲饮水,尿黄,面色无华,精神不振,脘腹平软、无触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血常规:红细胞3.62×1012/L,血红蛋白103g/L,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0.65;血小板151×109/L。查大便常规:鲜血便,粘液+++,红细胞++++,白细胞3~5个,无脓球。查阿米巴滋养体阴性。大便细菌培养,未培养出致病菌。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粘膜、乙状结肠粘膜多发性点状、斑片状溃疡灶,遂取活检、病理报告为炎性组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为腹痛(湿热壅滞型)。治拟苦降辛开,清热利湿,行气导滞,调理肠胃。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苦参25g,土茯苓15g,广木香12g,槟榔10g,地榆15g,槐花15g,炒荆芥6g,干姜6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武火久煎,取汁100mL,保留灌肠,日2次。10天后复诊,诉腹痛大减,下利赤白明显好转,复查大便常规有改善,继续灌肠治疗40天,病情痊愈。
[病案举例6]
张某,女,65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年,近年逐渐加重。近因食偏辣的食物而发作,伴有心烦不寐,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检查:口腔上腭有多处溃破,舌左右两边有几处溃破斑点。诊断:口腔溃疡。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大枣各10g,黄芩12g,党参、麦冬各15g,生地20g。3剂,每剂日煎两次,每次兑150ml水,煎取100ml药液。连服3剂后疼痛缓解,溃疡面减少。复诊续服原方3剂,疼痛消失,溃疡面基本愈合。
[病案举例7]
丁某,男,47岁,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之大,频频嗳气,皆饮食之味,胁下作痛,大变不成形,日行三四次,小便减少,口苦,纳差,并见面目浮肿,脉沉弦滑,舌苔白厚等脉证,辨伪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仅两剂则胃脘隆起之包块消失,诸症已轻,共服八剂而痊愈。 (刘渡舟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8]
  解某某,男,43岁。口腔,肛门,龟头出现红色,如炎症初起,随之即溃烂皮破,日就不愈。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治疗七十余日,唯龟头之糜烂毫不见效。切其脉弦细,观舌质红而苔白。辨为肝肾阴虚有热,且伏有湿邪。外用处方:珍珠3克,青黛3克,轻粉1克,共研细末,涂敷疮面。内服处方:熟地30克,山药18克,丹皮10克,赤苓10克,川楝子10克,使君子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水煎内服。竟内外兼治,不到一个月病愈。 (刘渡舟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9]
陈某某,女,31岁。患者胸脘痞闷,纳谷日减,食后胃脘作阻或微有疼痛,嗳气频作,且情绪焦虑紧张,已月余。虽经治疗疗效不显,曾行上消化道钡餐提示“胃炎”,来诊时胃中常鸣响,且有灼热感,大便数日一更,质硬,苔薄黄,脉滑。证属胃热夹痰气内阻,治予泄热行气,化痰和中,药用黄连、全瓜萎、法半夏、蒲公英、枳壳、路路通、云苓、麦芽、红藤、陈皮、服三剂后,症状减轻,继服10剂后,症情缓解。本例胃热在先,继而酿痰阻碍气机,致胃热夹痰气内阻,用小陷胸汤加用蒲公英、枳壳、麦芽清热疏肝行气,热清气行,则痰郁自去,路路通入肝胃二经,具有行气宽胸之功,临床常用于胃痛、腹胀。红藤能清热解毒散结,腑热既清,大便必自转正常。
3.      邪搏结胃与咽,主半夏涤痰散结
半夏味辛,善消痰涎。痰饮形成之后既可阻滞气机,又可注往经络、脏腑。若痰结咽喉则可见咽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梅核气”,常用半夏涤痰散结,代表方如半夏厚朴汤,若兼寒或热者则如半夏散及汤、苦酒汤等。
[病案举例10]
陈某,男,49岁,干部,199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声带麻痹半年余,每遇精神负担过重时症情加重,经多方治疗仍发音困难。有胆结石、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刻下:声音哑,心烦,寐差,咽喉暗红,舌稍暗,苔薄白,脉滑。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川朴6g,苏梗10g,茯苓15g,枳壳6g,山栀10g,连翘12g,黄芩6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并嘱其多参加室外活动。服3剂后,喜来告之,上午发音已正常,下午稍有嘶哑。继用原方20余剂而安。     (黄煌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11]
周某,男,29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患睡眠障碍2年,曾经当地医院及精神病院治疗,未见好转。刻下: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每日睡眠4h~5h,恶心,胸闷,干咳,痰白粘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行,时干时溏,尿频,舌暗,苔薄黄,脉弦滑。用半夏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茯苓12g,川朴10g,苏梗10g,山栀10g,连翘12g,滑石12g,枳实6g,生甘草3g。服7剂后复诊,入睡已不困难,但仍多梦、胸闷、心烦。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权实,继服14剂而愈。   (黄煌先生医案)
4. 胃气上逆呕吐噫,辅半夏降逆止呕
半夏归脾胃经,被称为“止呕圣药”。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原因甚多,张仲景针对不同原因,善配伍半夏以降逆止呕。如少阳病胆热犯胃所致的呕吐,用柴胡、黄芩合半夏和解少阳,降逆止呕,方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胃失和降的“气逆欲吐”,仲景常用半夏合清虚热、益气津的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等组成清虚热、益气津、和胃气的竹叶石膏汤;太阳阳明合病呕逆者常用半夏合葛根、麻黄、桂枝等组成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的葛根加半夏汤;胃虚(气虚、阳虚)呕吐者用半夏合人参、白蜜或附子、粳米等组成补虚(补气润燥,温阳补虚)降逆的大半夏汤、附子粳米汤;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用半夏配黄连、桂枝、干姜等清上温下之药组成黄连汤;奔豚气病气上冲胸者用李根白皮合半夏、生姜等组成奔豚汤以疏肝解郁佐以降逆。误汗后脾虚气滞,腹胀者用半夏配生姜、人参、厚朴等组成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脾胃以降气。
[病案举例12]
李某,女,76岁。形体壮实,体重62公斤,精神状态一般。2004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20余年,服用肉苁蓉、麻仁丸等药效果不能持续。现口干、苦,睡眠夜有盗汗,易感冒,饮食一般。2004年1月19日血糖值6 1mmol/L。血脂(甘油三酯2 86mmol/L)、血压(自测150/75mmHg)偏高,服药控制。2004年2月12日MR扫描示:①胆囊结石、胆囊炎;②上腹部占位,考虑为肿大的淋巴结,和肝左叶及胃体关系最大。肾、脾、胰未见异常。有内、外、混合痔。检查:按压上腹部及右胁下有抵抗力,患者也有不适感。无特异舌脉。予以大柴胡汤。药用:柴胡12g,黄芩、制半夏、枳壳、枳实各10g,白芍30g,制大黄12g,7帖。每帖药自加生姜3片、红枣10枚,水煎。1日2服。二诊(7月3日):患者自诉大便日行1次。睡眠改善。口干减轻,仍口苦。能知饥饱。检查:腹部软。处方:原方14帖,煎服法同前。三诊(7月17日):食欲好,晚餐能吃干米饭。血压在(132~138/62~64)mmHg左右。药用:柴胡12g,黄芩、制半夏、枳壳、枳实各10g,白芍30g,制大黄15g,14帖,煎服法同前。四诊(7月31日):患者自诉,旁人评价气色较就诊前好多了。大便通畅,日行1~2次,成形。痔疮因大便正常而无碍。不泛酸,无异常饥饿感,晚上已经能吃一碗干米饭了。平时自测血压在(138~140/64~66)mmHg左右。药用:原方加连翘15g,7帖。五诊(8月7日):大便日行2次,不稀。能自然入睡,无须再服用安定。下肢无抽筋现象。处方:原方连翘20g,14帖。         (黄煌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13]
  贾某,男,54岁。2001年6月患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并3次化疗后出现倾倒综合征,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失眠,纳呆,不能进荤食,腹胀痛,便溏,精神疲惫,心下痞,体重下降。于2001年10月到黄教授处诊治,予小剂量半夏泻心汤加桂枝调整3个月后,诸症明显缓解,体重增加了2kg,其后患者间断服用上方,至2002年9月19日复诊:诉10来大便3日~4日1行,干结难解,脉弦细。腹诊:心下痞硬,压之有抵抗感。予大柴胡汤治疗,处方:柴胡6g,制半夏10g,黄芩6g,党参10g,枳壳10g,白芍12g,干姜6g,肉桂5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10枚。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7剂后告之上述症状均明显缓解。   (黄煌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14]
刘某,男,16岁,学生。1990年5月16日初诊,患者鼻塞,时流黄绿色浊涕月余。西药迭进抗生素治疗未愈。刻下患者鼻流浊涕,头昏痛,口干苦,目眩,胸闷不舒,纳差.,便干,舌边红苔薄黄,脉弦.辨证胆热上熏,枢机不利,治予清泄胆热,和解枢机。药用:柴胡、黄芩、知母、半夏、辛荑花、青蒿各10g,生石膏30g,细辛3g,甘草5g.患者服上方5剂后,鼻塞流浊涕,头昏痛,目眩等症状均明显改善,再予上方去细辛、辛荑花、青蒿续服5剂而愈。
[病案举例15]
金某,女,49岁。1995年4月初诊。主诉:头昏、胸闷、心烦、失眠多梦已半年,近日加剧。追寻病史:月经已停2年。1994年初开始头昏、烦躁,有时甚则胸憋闷、出不来气,阵阵烘热,喜跟人吵架。经内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多项〔血压、心电图、血糖、血脂、脑电图、CT、眼底〕检查均无特殊发现。刻诊:面色晦暗,两颧黄褐斑明显,手心汗出,舌红苔薄,左脉弦细。辨证:更年之际,癸水已去,气血失和。肝郁则化火,火灼津血失养;肝阴冲任枯少,心火亦亢.诸症生矣。法当疏肝养血,调和阴阳。宗柴胡龙牡汤,加强佐以安神之品。二诊:前方5剂,豁然开朗。诸症似顿然而消。继以前方加减,并嘱其加强活动,心情怡然。此后断续诊治,原方化裁,2月痊愈。1996年7月见面谓如常人。
[病案举例16]
段某某,女,46岁,干部,病案号21781。1991年3月15日因反复头昏头痛2年余,加重伴鼻衄10天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高血压”,血压波动于20~22/13~16kPa之间,服用复方罗布麻片及复方降压片多能缓解症状。入院症见头昏头痛,鼻衄,烘热,口干,纳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血压20~13kPa。入院后予天麻钩藤饮、清胃散合玉女煎、十味温胆汤等汤药,以及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药,鼻衄未止,曾多次用明胶海棉鼻腔填塞止血。3月27日晨又出现鼻衄,并感觉有两股气流从少腹上冲咽喉,血压达20/14kPa。笔者考虑患者素体肝气郁结不疏,肝阳上亢,肝气循冲脉上逆,乃《金匮》中的奔豚气病,用奔豚汤加减,以养血调肝,降逆止血,拟方如下:川芎、当归、杭芍、炒芩各10g,法夏、生姜各12g,沉香6g,(兑服),粉葛、川牛膝各15g,白茅根30g,甘草10g,服药4剂后,鼻衄已止,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症状明显减轻,易沉香为代赭石30g,服药24剂至出院,鼻衄未再发生,冲气已平。4年后,因高血压病再次入院,诉鼻衄一直未再发生过。
[病案举例17]
  曾在某传染病院会诊一慢性肝炎病人,主诉腹胀难忍,午后尤重,自觉有气壅滞于腹部,上下不通,嗳气不出,放屁不能,再三要求医生合力解除腹胀之苦。遂投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加减治疗,终使腹满得以缓解。在使用本方时,应注意厚朴生姜要等量且用量要大,参草用量宜小,反之则胀满难除。   (刘渡舟先生医案)
5.停中或上逆,佐半夏蠲饮降逆
水停心下则阻碍胃之和降,仲景常用半夏为主组合成方,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散饮降逆;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胃止呕散饮。此外,脾肾胃虚寒水饮上逆之厥逆,用半夏配乌头、细辛等散寒化饮降逆,如赤丸;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之心悸用半夏配麻黄,降胃土消痰饮,如半夏麻黄丸;若水饮停留之下利、心下痞坚胀满者用半夏、麻黄等组成甘遂半夏汤攻逐留饮;水饮内停上迫于肺,则咳嗽痰多欲呕者,用半夏配茯苓、干姜、细辛等组成方,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病案举例18]
患者郝某某,男,65岁。呕吐频繁,而口不渴,所吐皆为痰涎之物。脉弦而滑,舌苔白滑且腻。辨为胃中有饮。处方:半夏15克,生姜15克,陈皮10克,一剂即愈。                           (刘渡舟先生医案)
[病案举例19]
袁某某,男,37岁。患高血压,头目眩冒,呕吐时发,心悸,脘部作痞。脉弦滑,舌苔白滑。辨证:呕吐,悸,眩,痞四证具见,此乃膈间水饮也。处方:半夏15克,茯苓30克,生姜15克。服三剂病情减轻,又服三剂痊愈。   (刘渡舟先生医案)
6.虚停痰气上逆,合半夏降逆化痰
胃虚生痰,痰气上逆则噫气不除或呕,仲景用半夏配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等,组成旋复代赭汤降逆止呕、补益中气;用干姜人参半夏丸,重在补虚降逆化痰;若胃阴津亏虚及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如麦门冬汤证,仲景用半夏配大量的麦冬,妙在用半夏减燥性而存降逆之性,重在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病案举例20]
患者张某,女,56岁。主因眩晕不能视物而就诊。查血压14/13.3kPa,伴耳鸣,恶心、饮食不馨,面红身热,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腻,脉弦。经给予卡托普利片25mg,3次/d,效不佳,仍眩晕,如坐舟车,复查血压100kPa。辨证属肝阳,肝气并亢所致高血压,给予旋覆代赭汤镇逆潜降,酌加滋阴柔肝潜阳之药。方如:旋覆花(包煎)、半夏各10g,代赭石(先煎)、白芍、丹参各30g,甘草6g,牛膝、白蒺藜、钩藤(后下)各12g,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各20g。5剂后,眩晕平。血压1kPa,给予卡托普利25mg,3次/d,尼莫地平20mg,1次/d,血压控制稳定,随访3月眩晕未复发。
[病案举例21]
  李某某,女,75岁,1981年1月22日就诊。高年形瘦体弱,素来不禁风寒,不耐劳作。稍作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未得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至今虽外邪自解,但口干咽燥,气喘息促,咳嗽频繁,吐出大量白色涎沫。面色萎黄,纳食少进,口淡乏味,精神疲惫,卧床不起。脉虚缓,舌质淡红少苔。此书肺痿之证,气阴二伤。治拟《金匮》麦门冬汤培土生金,以降冲逆。处方:麦冬12克,党参12克,制半夏6克,炙干草10克,大枣七枚,茯苓10克,粳米一把(自加)。1月25日复诊:服药三剂,纳食增加,口干,咳嗽大有转机,精神好转,已能起床活动。然仍面色萎黄,脉缓右关虚大,苔薄而略干。脾气大虚,胃阴亦伤,再用前方加山药12克,炙黄芪10克。服七剂后,诸征悉除,已能操持家务。     (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25,1982)
7.阴阳不和生寒热,佐以半夏调阴阳
半夏味辛主入脾胃,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外,尚能通阴阳、和表里、除寒热。《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仲景深得《本草经》之旨,巧用半夏调阴阳,解寒热,包括外感证,邪入少阳之寒热往来,杂病寒热。关于半夏解寒热之理,王子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俾阴阳无争,则寒热自解”。张锡纯亦说:“用半夏者,因其生当夏半,能通阴阳和表里”,故仲景对于寒热俱见之证,每配半夏来调和阴阳。如大、小柴胡汤的寒热往来,温经汤的冲任虚寒、阴(血)虚暮即发热等。
[病案举例22]
王某,男,26岁。2003-09-02初诊。自觉全身发热反复发作1年,曾在其他医院多次诊治,查血常规、拍X线胸片等多项检查,未发现异常,致使发热原因始终不明,期间曾服用过多种西药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刻诊:自觉全身发热,以手心足发热尤甚,发热时全身乏力倦怠,脘腹胀满,纳差,有时发热能自动好转,时心烦、口干及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体检:体温36.9℃,咽淡红,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次 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舌质红,苔黄,脉弦。中医辨证属张仲景《伤寒论》中之“少阳病兼里实证”。治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以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白芍药10g,法半夏9g,生姜12g,枳实12g,大枣10枚,生大黄(另包、后下)10g,地骨皮15g,银柴胡12g,牡丹皮15g,栀子15g。5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5日后复诊,患者全身发热症状明显减轻,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及纳差等症状亦明显好转,大便已通,小便色淡。但患者仍时有心烦口干、乏力及手足心热症状,效不更方,继投以前方5剂,患者服完药后诸症消失, 而告临床治愈。
[病案举例23]
陈某某,女,22岁,产后三日,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烦欲呕;入夜则渐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呼之不能清除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又如常人。家人甚为恐惶,曾在某卫生所用西药镇静剂治疗无效,谵妄不能控制。乃来我院妇产科治疗,仍用镇静剂,但至夜又发作如前状。第三日邀我会诊。家人代述:分娩下血过多,且延时过久(初产妇),产后第二日见头痛寒热,第三日晚上出现妄言乱语。症见面色淡白,精神疲惫,头痛而晕,往来寒热,体温37.8~38.5,心烦心慌,厌食呕吐,少腹不觉胀痛,恶露尚有少量自下,二便通调,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轻取微浮,重按弦虚,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析,此为热入血室,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机之剂。方用:党参12克,当归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荆芥穗4.5克,北柴胡6克,法半夏6克,黄芩4.5克,焦山楂4.5克,龙齿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红枣五枚。暂服一剂,昼服头剂,近夜服二煎。复诊时诉说药后当夜安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头痛,寒热均减,胃纳稍进,舌苔渐化,脉缓和无力。前方再进二剂,观察二夜,均能安静,诸症亦悉解。嘱其出院,以饮食调养之。           (摘自《新中医》8:17,1981)
[病案举例24]
  张姓,女,30岁。患者于21岁时生一女孩,产后因经期发热过饮生冷,导致月经不调。经来少腹剧痛,形寒怕冷,喜热熨,喜按,经期每次过期,有时40多天方行。脉像沉迟,舌淡苔白,边缘有瘀斑。病因寒凝气滞血瘀,故宫寒而不孕,月经不调。治以温经汤化裁,暖宫而调经。处方:吴茱萸5克,川芎6克,当归,芍药各10克,桂枝8克,丹皮6克,生姜3片,甘草3克,半夏6克。嘱于每月经行前服5~7剂。经停即停服药。连服半年,月经渐调正常。后怀孕,生一男孩。原方后云:“亦主妇人少腹寒,就不受胎。”用之竟获良效。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8:14,1980)
8.痰瘀搏结成疒徵积,少佐半夏消痰癖
癥积之证多由痰瘀搏结而成,治宜活血化痰消癥,对于疟母、癥积等病证,仲景常在行气活血、软坚消癥的基础上,少佐祛湿化痰的半夏来治疗,代表方如鳖甲煎丸等。至今仍是临床上用治腹中癥瘕的常用方药。
[病案举例25]
  张姓,男,34岁。两年患三日疟,反复发作。今夏,病发至秋,病尚未愈。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无力,脘闷腹胀,饮食不佳,脾肿大,肋下4厘米。疟来先恶寒怕冷,随即发热,体温38℃上下,两小时后汗出热退。脉象稍弦,舌苔薄白。邪在少阳留恋不解,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结于右胁。治当先截其疟,后治其痞,方拟鳖甲汤加减。处方:鳖甲15克,柴胡、黄芩、半夏各10克,常山、槟榔、草果各6克,生姜3片,大枣2枚。于疟发前服药。服药三剂,疟发停止。随用鳖甲煎丸,以治其癥结。每日服鳖甲煎丸30克,分三次服。连服两月,疟未发作,脾肿大缩小为肋下2厘米。再服鳖甲煎丸一个月,疟发根本控制,脾肿大缩小为1厘米。形体渐壮,饮食增加,病已痊愈,嘱常服鳖甲煎丸,以消余症,防其再发。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8:14,1980)
 

此外,半夏用量之妙也尽现于各方证之中。张仲景对半夏的运用有按容量来计算的、有按重量计算的、有按半夏的个数计算的等。按容量计算的重用则每方1~2升(约合今84~168g),如大半夏汤证胃虚上逆重用半夏二升配人参、白蜜,制燥降逆补虚。轻者则每方仅用二合半(约合今21g),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桂枝汤等以治微呕。一般方多用中等量半升(约合42g),如大小柴胡汤、小半夏汤等重在降逆和胃止呕;按重量计算则重者每方用至四两(约62.4%),如奔豚汤、赤丸等,重在降逆气、消水饮;轻用则每方仅用一分(6铢)~二十铢(约合3.9~12.4g),如鳖甲煎丸半夏用一分,重在缓消痰瘀,柴胡加芒硝汤用半夏二十铢,乃半夏合他药和解枢机兼通下实热之轻剂;用中等量则二两(约31.2g),如干姜人参半夏丸等,以半夏配干姜、人参治胃虚兼有寒饮的恶阻。按半夏的个数计算,则多者半夏用十四枚,如苦酒汤,少者用十二枚,如甘遂半夏汤等。至于用散剂则半夏的量多与方中的其他药物等分,如半夏散、半夏干姜散等。
总之,仲景对半夏的运用可归纳为化痰饮、散痰结、止虚逆、解寒热、化癥瘕等方面,灵活多变,有主有次,用量上重者二升,轻者一分。如此则正如元代李东垣所说:“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

[楼 主] | Posted: 2005-05-27 23:24 顶端
许可



宣传大使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40
: 18
经方币: 92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5-01-28
最后登录:2007-05-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本论文的版权归吴琼同学,与经方研究会所有。转载请注明。谢谢
[1 楼] | Posted: 2005-05-27 23:26 顶端
郭红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0
: 83
经方币: 648 元
: 0
好评度: 58 点
注册时间:2005-04-06
最后登录:2007-04-0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佩服 好厉害呀
[2 楼] | Posted: 2005-05-28 21:45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吴琼同学此文的资料比较丰富,归纳也符合原文精神,没有多少空洞的论述,而用临床事实来说明问题,是一篇很好的读书笔记。
[3 楼] | Posted: 2005-05-28 21:56 顶端
说给自己听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77
: 16
经方币: 112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2-25
最后登录:2006-07-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惭愧,只是下载了一些,自己再根据自己人为比较适合的方法组合了一下。
不过谢谢大家夸奖啊!嘿嘿!我会努力的!

[4 楼] | Posted: 2005-05-28 23:33 顶端
说给自己听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77
: 16
经方币: 112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2-25
最后登录:2006-07-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哎呀,暴露身份了!
[5 楼] | Posted: 2005-05-28 23:33 顶端
说给自己听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77
: 16
经方币: 112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2-25
最后登录:2006-07-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再补充一点,觉得黄老师说得好对哦!网上的东西实在丰富,要好好利用!
[6 楼] | Posted: 2005-05-28 23:34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一切都只是开始,永远都没有结束!共勉!
[7 楼] | Posted: 2005-05-30 14:08 顶端
许可



宣传大使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40
: 18
经方币: 92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5-01-28
最后登录:2007-05-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下面是引用小土豆于2005-05-30 14:08发表的:
一切都只是开始,永远都没有结束!共勉!

同意,请大家为了自己的学业,为了协会的发展,多多投稿啊!

[8 楼] | Posted: 2005-05-30 22:42 顶端
郭红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0
: 83
经方币: 648 元
: 0
好评度: 58 点
注册时间:2005-04-06
最后登录:2007-04-0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恩 一起努力哦
这样才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哦

[9 楼] | Posted: 2005-06-01 12:26 顶端
shuizh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 *
经方币: * 元
: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给楼主的建议:
"整理事实"是一项艰苦而重要的工作,但这只是完成了一半.从中"探讨规律"则是最最重要的!科学是什么?就是整理事实和探讨规律.楼主是可塑之材,不该满足于此!倘若能在"探讨规律"这个阶段深入研究下去,将来成为大家也是指日可待的.许多人走到一半就停止了,希望您能一直走下去!余老矣!后生可畏,更可喜.良言相劝,望勿轻之!

[10 楼] Unkown | Posted: 2005-06-26 17:36 顶端
过眼云烟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4
: 3
经方币: 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2-27
最后登录:2006-01-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天下文章一大抄
[11 楼] | Posted: 2005-08-14 21:02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2 楼] | Posted: 2005-09-02 20:09 顶端
青豆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9
: 5
经方币: 35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5-09-23
最后登录:2006-06-1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归纳的不错!!是归纳哦!!
[13 楼] | Posted: 2005-12-13 16:30 顶端
aktcm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7
: 38
经方币: 37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6-03-19
最后登录:2015-10-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还是黄老师一语中的,"是一篇很好的读书笔记".
[14 楼] | Posted: 2006-03-23 12:08 顶端
博采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8
: 15
经方币: 139 元
: 0
好评度: 13 点
注册时间:2005-10-18
最后登录:2006-05-1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没有一句是自已的,哈
[15 楼] | Posted: 2006-03-31 20:17 顶端
在痴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
: 2
经方币: 10 元
: 0
好评度: 1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6-10-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不知道该说什么!病案举例??我感觉自己没有实践过的东西还是不要随便应用!!
个人观点而已!!

[16 楼] | Posted: 2006-10-14 09:26 顶端
lvyongyun001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72
: 144
经方币: 557 元
: 0
好评度: 137 点
注册时间:2005-01-20
最后登录:2016-02-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感觉自己没有实践过的东西还是不要随便应用!!”

没有应用=没有实践过

你不去用,何时才能实践过啊!

的确是有些“痴”了!

此是戏言,请勿恼怒啊!

[17 楼] | Posted: 2006-10-16 16:46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2889(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10:06,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