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两地书(第38-39条)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两地书(第38-39条)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两地书(第38-39条)

第38-40条论述大、小青龙汤证治。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条论述太阳病外风寒、内郁热之大青龙汤证治。
前面曾经提出太阳病是否必恶寒之疑问,联系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以及此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可见,太阳病则必恶寒,而不论中风还是伤寒。伤寒必恶寒,条文中显然可见。中风则分虚证、实证,实证则恶寒,虚证则恶风重而恶寒轻,有所区别。
本是太阳中风证,出现“恶寒、无汗、脉浮紧”症状,此为中风而见寒脉,表现为伤寒之象。汗出则风邪得以外泄,无汗则外邪闭表,入里化热,故而烦躁。病机既中风表实内热之证,故用大青龙汤以表里两清。大青龙汤即为麻黄桂枝合方去芍药再加石膏而成,石膏辛甘,清热寓发散之性。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此为大青龙汤之禁。脉微弱则为阳虚,阳虚应当禁汗。学习时应当联系太阳病禁汗诸条,如第 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条论述大青龙汤证之身重病机并指出与少阴病之鉴别。
此条当与上第38条对待学习。第38条“太阳中风”而“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此条“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伤寒当恶寒,身痛,此条“身不痛,但重”,原因为伤寒轻证且有内热所致。
因其“但重,乍有轻时”,当区别于少阴之“欲寐”,又与上条同理。若脉微弱者,阳气则虚,不可用大青龙汤重伤阳气,故云“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请问:为何此条和上条均提出“脉微弱”和“无少阴证”的告诫呢?在大青龙汤证之条文里反复告诫不可误用于少阴虚寒之证,有什么重要原因吗?
赵红军

[楼 主] | Posted: 2007-03-15 20:10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你对于大青龙汤的理解是很正确的。第38条指出大青龙汤病因是太阳中风,第39条则指出伤寒后亦可有之。
为什么在这两条中,都提出了“脉微弱”与“无少阴证”的告诫?这是因为,正如你所指出的,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去芍药,而不是麻黄汤加石膏。首先,在《伤寒论》的用药方法中,凡内有水饮者,必用生姜,而脾虚营亏者尚伍以甘草、大枣。生姜温阳散饮,甘草健脾,大枣益营,盖脾虚者运化不及而湿郁,此桂枝汤亦为太阴病正方之故也。其次,青龙者主水,大、小青龙汤之名正是此意。湿郁则阳热之象不著而反易见湿盛阴寒之表现,极易与少阴之虚寒症侯混淆。其误汗之后的“筋惕肉瞤”及“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莫不为湿郁之症侯也。
孙曼之

(*上面是对于你的疑问的解答。下面再谈几点你没有提到的问题。
由于《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一致,可以认为《素问》的六经病就是《伤寒论》六经病的原型。这一点还可以由以下条文证明之: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按:这两条都是明确的以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关系,来说明太阳病的病机的,即陈修园所谓“少阴为太阳底板”。由此可见,《伤寒论》的六经病,就是《内经》的经脉病。因此,《伤寒论》与《内经》的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学说,也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后者更偏重于经病方面。那种认为六经病就是六病,而与《内经》的经脉学说没有关系,以及认为《伤寒论》只是六经病而与《内经》的脏腑学说无关的说法,都与事实无徵。 )

[1 楼] | Posted: 2007-03-15 20:13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732(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14:08,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