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两地书(第37条)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两地书(第37条)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两地书(第37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条论述太阳伤寒传变少阳之小柴胡汤证治,并与麻黄汤鉴别。
此为全书出现小柴胡汤之第一个条文。后世对于此条争论极大而小柴胡汤之应用极广,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以探讨。
前句言“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后句言“胸满胁痛者”,胸胁为少阳经脉所过,《素问·热论》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则知此条所治之证当为太阳病邪传入少阳。后世由此推出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缘由即在于此。
那么:小柴胡汤究竟为少阳病传经证之主方呢,还是本证之主方?依本条看,当为传经证之方。对否?
胸胁痛者,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脉但浮,病仍在太阳,故用麻黄汤发表。
“十日已去”可疑,联系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此处为何不言七日已去呢?
“脉浮细而嗜卧”,浮紧为寒,浮缓为风,浮细则为病邪已去,正符合脉象“大则病进,小则病减”之规律。又细为阳虚,风寒伤人阳气,病邪虽去,阳气随之耗伤,正气未复,故而“嗜卧”。此处之嗜卧与少阴之“脉微细,但欲寐”则不同,应该区别。
关于经方药量考证,此处一并提出。柴胡用量半斤,半斤为多少克呢?汉代一两有谓3克者,亦有谓十多克者,究竟以何为准?今天临床应用经方,在用量上应该掌握怎样一个原则?
赵红军

[楼 主] | Posted: 2007-03-12 22:30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此条既然已经明言“外已解也”,故非为传经病明矣。此条当与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合参。第10条言中风证愈后余热消散之日数,此条则给出其治疗方剂。“十日已去”即第10条之“十二日愈”之义。若余热扰攘而胸满胁痛者,以小柴胡汤清散升提。若脉但浮者,知余热在肌腠拂郁徘徊 ,则以麻黄汤发汗,消散余热。
关于“脉浮细而嗜卧”,你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经方的用量,七十年代已经出土了东汉的“铜权”,据实测每两约等于15克,但由于经方通常是只煎一次然后分为三服,故折算下来每两只是5克。比传统推算的每两3克要重一点,但也不是某些主张大剂量使用姜、附者所宣传的每两15克。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特重,是因为柴胡气味俱轻的缘故。
关于小柴胡汤,由于本条不是主要的方证条文,留待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讨论。

                                    孙曼之

[1 楼] | Posted: 2007-03-12 22:33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693(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15:1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