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转贴]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2)

绪 论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界,乃至一般知识界,非常熟悉的话题。她曾经长时期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然而,近年来,不少理论家对此深感怀疑。理论家的怀疑,使不少此道中人感到困惑。因此,近年来的有关研究相对沉寂了。
公众是欢迎中西医结合的。他们不会长篇大论地讨论其中的学术问题,却相信医生能掌握两套医学体系、特别是能把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自身保健总是更好些。
绝大多数临床大夫,也应该对中西医结合抱有好感。多一套治病救人的手段,没有什么不好,况且两套手段可以取长补短呢!
总之,从常识和实用角度理解,中西医结合总是一件好事。
那么,为什么近来某些理论家,反而怀疑甚至反对中西医结合呢?
中西医结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她只是出自少数人的主观愿望吗?
她的初衷、目的和含义是怎么回事呢?
中西医结合真的应该而且可能与中医、西医并列吗?
她与继承、发扬中医的关系如何呢?
中医可以绕过西医与当代科技相结合吗?
中西医体系的内部结合,涉及那些主要理论问题呢?
至今为止的有关研究,有哪些成就和不足呢?
怎样尽快摆脱中西医结合的暂时不利处境呢?
为什么近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界都感到困惑呢?
眼下,有必要而且可能,对中西医结合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做一番清算吗?
为了加速今后的中西医结合进程,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如何呢?
总之,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这些问题,都属于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反思。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对它们涉及主要理论问题进行彻底的清算。
仅仅据常识或从实用角度进行反思,不足以解除目前有关学界的困惑。本书不得不花很多篇幅,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探讨。由于本书正文主要就中西医结合涉及的重大内部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有关外部问题的反思见解只能写在前面。这些问题和拙见不但是每一位本书的读者首先想知道的,而且也是笔者应该回答的。
显然,无论是清算还是反思,都应该先从中西医结合的源流说起。
一 中西医结合的源流
中西医结合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哪一个人突发异想提出来的。自从1850年代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开始努力在中西医之间谋求汇通,后来,逐渐形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汇通学派。近代中西医汇通,就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笔者认为,只要中西医并存,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就必不可免。提倡并促进结合,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一持续150年的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融汇贯通探究,必然还会延续下去。
汇通的内涵与结合完全一致。汇通医家的目的就是要“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他们相信,“合为一体”的医学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而是兼备两家之长。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也大体如此。
近代医家谋求汇通,更有适应潮流从而发扬中医的出发点。
近代著名汇通医家,也是极有成就的中医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
“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恽铁樵.药盦医学丛书第二集,伤寒论研究卷1.1936:4~5.)
简单说来,近代中医发展之路就是汇通中西医之路。最有成就的近代中医名家,没有一个是不主张汇通的。(详细了解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及其成就,请参看拙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出发点,也是要发扬中医。笔者曾经说过:
“新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史可分为六步。第一步是号召中西医团结;第二步是中西医互相学习,以西学中为主;第三步是在新的条件下提出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的设想;第四步是中西医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广泛合作;第五步是进一步在西医界大面积普及中医知识;第六步是中西医结合队伍相对独立。这六个步骤或阶段都是中西医结合思想实施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中西医结合理解得太狭隘,把中西医结合队伍看成孤立的、无源无流的西学中专家,把中西医结合成果视为纯学术的阳春白雪。上述六个步骤所取得的成绩,都应看作中西医结合的成就。这些成就对发展中医具有深远的意义。”(赵洪钧.中西医结合对发扬中医的意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249)
在现代世界史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提出传统医学要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并且为此在长时期内耗费了极其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西医而不是为了发扬中医,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如果不顾及中医发展,只需提赶超西医先进水平即可。
说到这里,笔者感到,有必要引用1956年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谈话》。其中说:
“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这和医学不同。西医的确可以替人治好病。剖肚子,割阑尾,吃阿司匹林,并没有什么民族形式。当归、大黄也不算民族形式。”
“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要把根本道理讲清楚:基本原理,西洋的也要学。解剖刀一定要用中国式的,讲不通。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6)
以上引文涉及“谈话”中毛主席关于中西医问题的全部见解,也是至今发现的毛主席关于此问题的最全面的论述。
其中,关于医学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
显然,提倡“西学中”就是为了“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当然,他还强调,要重视中医,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
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为了发扬中医。
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就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给杨尚昆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其中还说:“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958年12月3日,《健康报》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必须大搞群众运动》为题发表社论,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就必须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号召所有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人人都学习中医,掌握更多的防治疾病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医中药研究工作也要走群众路线,今后中医中药研究工作,应该围绕中西医合流,防治与消灭主要疾病这个主要目标,采取专业机构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和西医相结合,土办法和洋办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四面撒网,结合重点,多种多样,走群众路线的办法来进行。”
1961年2月10日,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西医团结合作,努力发展我国的医药科学》的文章。其中提出:“中医好,西医好,中医西医结合起来更好。”
显然,上述社论和文章阐述的是尚未公开的毛泽东主席的思想。从此,中西医结合成为普遍使用的口号或术语。
总之,新中国的中医政策有两个要点:一是保护中医;二是中西医结合。这一政策大体定型于1958年,实际上都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
毛主席提倡“西学中”是为了发扬中医。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也是为了发掘、提高中医。
由上述谈话和给杨尚昆的信可知,这的确是主席的本意。笔者认为,主席的有关见解,集中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医界的普遍要求。由于毛主席的崇高威望,中西医结合曾经被视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主导或唯一方向而不允许怀疑。“中国的新医学”也被理解为包容西医的超级医学,这是不对的。它的意思应该是:经过近现代医学研究整理、发扬的中医。
重温毛主席的论述,笔者发现,本书的出发点和目的,完全没有超出主席的见解。但是,鉴于近20多年来,关于中西医问题的认识混乱非常多,在此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具体说明。
“文革”结束后,有关学术界开始有组织地讨论新形势下中国医学发展方向。最后被采取的是“三支力量”的方针。中西医结合被视为“三支力量”之一。于是,本来主要为发扬中医而提出的中西医结合似乎与中医、西医并列了。
不过,从延续至今的管理体制来看,中西医结合仍然归属中医主管部门。这说明她仍然未改发扬中医的初衷,实际上没有——因为不可能——与中医、西医并列。
然而,从此对如何发扬中医出现了种种新的提法。
下面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提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楼 主] | Posted: 2007-01-26 23:44 顶端
billywa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06
: 89
经方币: 909 元
: 0
好评度: 87 点
注册时间:2005-12-17
最后登录:2007-04-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慢火细熬出真香--《思考中医》出版前后

文/陈晓溪

2004年3月27日,香港凤凰卫视“娱乐串串show”节目的“梁冬悦读会”就一本医学图书作了约40分钟的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南国大地掀起一阵购书热潮。在北京三联书店、广州学而优书店、济南三联书店等多家国内知名书店,《思考中医》多次在销售排行榜独据螯头。《思考中医》一书在梁冬的大力推荐下意外畅销,梁冬的一生也因为这本书发生改变。年底,梁冬辞职,决定潜心学习中医,与他同门拜“国宝”级中医泰斗邓铁涛老先生为师学中医的还有网易创始人丁磊。这一有些殉道意味的行为,让媒体一时哗然,也使得《思考中医》更广为人知并对其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思考中医》及其作者刘力红

一本书如何能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呢?据出版该书的广西师大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宾长初介绍:当初策划《思考中医》时,编辑龙子仲认为在科学文明至上的今天,传统文化压抑太多,他想从中医传统文化角度找到一些出口,让传统文化透透气,当时只是把它作为一本普通书出版的。而这本书实际上是把中医放在传统文化背景(书中有道、易等内容)里来解读。
《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是广西中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一位中医师、医学博士和教授,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致力于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太专业学术书的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让更广范围的读者能够容易接受它。因为内容本身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以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可以是传统文化学术书,广西师大社实际上是把它作为更宽领域的人文社科书出版的。

因为考虑到是学术书,该社在出版之初并没有做任何的宣传造势。然而,恰如中药本身的润物无声一样,《思考中医》在有些伤风感冒的图书市场悄悄热了起来。市场传来的消息出乎意料的好,一版半月便脱销,接着是二版、三版,短短一年多时间,连续八次印刷,发行已达80000册之多,可市面上似乎还很难看见其滞留的踪影,出版社营销中心,读者书商求购求订的电话还是络绎不绝。在图书生命周期普遍短命的今天,一年多时间了,这股《思考中医》热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持续扩散升温,关于这本书的新闻,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上升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公众话题。如此一本颇具学术气息的医学类图书,被演绎成了受人喜爱的大众读物,实在是令出版人始料未及和值得深思的。

由于《思考中医》出乎寻常的社会反响和市场效益,一向钟情社会人文、关注文化传承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出版人的敏锐触觉,及时把握这一难得的机缘,引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国学精粹的“中医文化”,经过精心策划酝酿,于随后陆续推出《走近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全新探索》、《中医文化对谈录》、《中医趣谈》,力图从雅、俗、理、趣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医文化做全面阐释,完善中医系列读本,并借此向国人推广、传播传统中医文化。该系列图书互为补充呼应,不仅是从医学的角度思考、畅谈生命和健康,从文化传承的层面解读、探索自然和时空,也从历史和民间医案当中拣择出大量可读性趣味性强的典故。由于《思考中医》一书已经具有很好的知名度,因此,此系列一经推出,即赢得了读者和市场认可,创造了不俗的销售业绩。200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广西师大社邀请梁冬和刘力红教授做客新浪、召开媒体见面会,各大主流媒体读书版闻风而至,使该书及他们的中医系列图书人气再次飚升。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中医”,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该社不仅以传统纸书的形式发售系列中医图书,还通过方正“搜书网”(www.esoushu.com)发布,读者可以登陆方正“搜书网”免费翻看这些图书,让大家一睹为快。

一卷好书,满室盈香。广西师大出版社潜心打造的中医品牌系列图书美名不胫而走,在赢得市场认可,取得良好发行业绩的同时,很快,该社的中医类图书不断有海外出版商“上门提亲”。《思考中医》的繁体和韩文版权被台湾省、韩国争相买走,《走近中医》的繁体版权亦被台湾买下,待字闺中的《中医趣谈》目前正在众多佳木里欲择枝而栖。

《思考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开方就是开时间”,说得颇富禅机。其实,策划、编辑图书,又何尝不是此理呢?在事事急功近利讲求速效的现今,《思考中医》的策划兼责任编辑龙子仲老师在该书当初被数家出版社退稿的情形下,用一年多的时间打磨编辑,可谓给该书开了一个长时间的药方。广西师大出版社作为高校出版社,不忘自身的责任,始终坚守阵地,不盲目跟风所谓的流行畅销书,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他们精心酝酿,潜心煎熬的高品质图书,赢得的也是时间给予的认可和丰厚回馈。

[1 楼] | Posted: 2007-02-02 08:56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8773(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00:31,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