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中西汇通争鸣区 -> (转)赵洪钧评新近的废止中医言论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赵洪钧评新近的废止中医言论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赵洪钧评新近的废止中医言论

幻灯1
似曾相识网上鸟,不是旧时燕归来
——评新近的废止中医言论
赵洪钧

幻灯2
今天要讲的几个问题
一、我对中医存废和近来有关现象的看法
二、关于几个废止中医论者及其言论
三、我与中西医
四、如何看新老废止中医论者的理由
五、名人与中医
六、怎样学好中医
七、我对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主张


几个人在网上发起的废止中医议论,会很快成为不大不小的新闻热点,早已料到,但是,我一直没有在意。大约一个月前,马堪温先生,自英国来电深表忧虑。我告诉老人家,完全不必担心。外国人还欢迎中医,中国人怎么会废止呢!有那么几个人发发议论,由他们去!两家报刊记者来电话采访,还是没有当回事。网上的有关文字,只无意中浏览过一两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也没有看。

幻灯3
马堪温先生是我的导师,今年80岁了,近15年来,一直全力以赴,义务为英国中医的合法地位奔走呼号。
我完全没有老人家的境界和耐心,深感惭愧。
近日,贵校有关方面希望我就此讲一讲自己的见解,于是,快速阅读了网上主要文字和10月26日人民日报,匆匆来讲。

幻灯4
一、我对中医存废和近来有关现象的看法
首先,用两句话表明我的看法:中医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止。至于所谓“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也只是几个人的一厢情愿。
如果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王澄大概无此权力),我相信,赞同废止的不超过千分之一。
实际上,公众至今对此不理睬。我周围的群众,没有人谈及此事。
那么,此事怎么会很快成为不大不小的舆论热点呢?
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中医界比较敏感,国家主管部门和最权威的媒体也做出了反应。
不过,这不能解释,只有近几年才可能如此,10年、甚至5年前,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什么缘故呢?
我在南京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5
除了大容量、高效率、经济、方便、反应快之外,互联网不同于以往一切媒体和信息手段的特点和长处,就是最大限度的手段和资源共享。它必然要求并不断充实一种时代精神——开放、平等、自由、宽容。
所以,不必对此事大惊小怪。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的话语手段,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人们随时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能否充分行使话语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尽管我认为,废止中医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论者的责任心和表达水平也极差,还是尊重他们话语权,不赞成任何违背上述精神的干涉。10年前,互联网不发达时,不可能反应这么快。再早一些,这样的言论,恐怕根本不可能公开。既然网上已经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有,这种稍微理性的议论应该看成好事——总比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好。
总之,像几十年前那样垄断或控制舆论,已经不可能了。稍微带些热点的问题,都可能由几个人发起,迅速在虚拟世界形成气候,很快影响到现实世界。
我们应该适应现代科技带来的快速舆论反应。
再次强调,互联网只是手段,没有倾向性。这一手段,为开放、平等、自由和宽容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我们就应该适应开放、平等、自由和宽容。
如果认为,几个人的浅薄言论无足轻重,我们不必理睬——我本来持这样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认为,应该严肃、迅速地做出反应,我们也有对等的手段和权力。
既然,几个废止中医论者,不是大权在握,我们只须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和他们论辩。

幻灯6
二、关于几个废止中医论者及其言论
我感到,到今天为止,网上的废止中医论者,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中医,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西医。他们的言论,没有一篇是有分量的。其中,很多地方很不严肃。不通的文字也令人叹息。
1.关于王澄先生
首先说一下王澄先生。
今年4、5月,朋友从海外发给我王澄先生关于此事的一篇长文。我看了第一眼,就觉得总体上不是理性的东西,更不是学术讨论。
幻灯7
王澄 美国康复科医生 纽约市
王先生在文章前的题词是:
今天照亮人类世界的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美国!
朋友是希望我关注此事的。看到这样的文字,显然没有必要和王先生讨论中医。按照他的逻辑,没有被太阳和美国照亮的大概是中国和中医,于是要废止中医。我不想对这位可能有了美国籍,还很关心中国和中医的先生,再做什么评论。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总是在议论中国的事情,应该欢迎——总比完全忘掉中国好。
有一位“倾向”废止的海外华人,在网上就王澄先生对中美医疗卫生现状很不客观、很不理智、很不准确的看法提出了批评,足以证明王先生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美国。题目是:
幻灯8
疑难杂症、王澄现象、美国太阳。署名:徐老。
(医学捌号楼网页最方便,有关言论最集中)
请大家自己看。

幻灯9
2.关于张功耀先生
张功耀先生是中南大学所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教授。
这位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授,讨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算是思在其位。(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出自《论语》)
起草文字号召签名,也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行使的公民权力。
可惜,那篇文字是和王澄先生联名起草并公布的。这一举动使我非常难理解。莫非张教授也认为,地球上只有美国好吗!否则,怎么会与王先生同气相求呢!下面的话,我不想再说,因为可能有碍宽容。
不过,张教授不大懂中文,又极其不严肃——实则昏聩,大概需要指出。
比如,他和王澄先生联名起草的文字,应该取名公告或公开信吗?
须知,“公告”不是要求表态,而是让有关人员知道或/和遵守。
“信”一般希望反馈,不过,既然写给全国公民,还需要再“公开”吗?
总之,他连自己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请看:

幻灯10
关于征集就告别中医中药而致国家发改委公开信签名的公告
促使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以上是因为转贴失真的版本题目,下面是原版本题目)
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张功耀 王澄2006年10月7日
公告起草人:
张功耀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长沙
王澄 美国康复科医生 纽约市
当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在征集民众对新医改的建议。为配合中央政府做好这项工作,使中央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深刻洞察民意,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医中药的作用,集中使用我国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和科学研究资源,发展现代(西医)医学科学,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尽快地全面地和国际接轨,我们特公开提出如下建议: ……愿意在这封公开信上签名的人可以电邮给……本公开信接受笔名或化名签名。
可见,他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公告?公开信?
不过,从他的“公告”中可知,这篇文字最后是要电邮给发改委的。
文字的第一段结尾是:“我们特公开提出如下建议”
于是,这篇文字只能取名“建议”或“建议书”。
建议书可以请多一些人签名。但是,建议书不是向签名人建议。号召签名,应该在建议书的前面另拟一文。为此,我给他补上如下:

幻灯11
就建议中医药退出医疗卫生体制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信

尊敬的全国公民:
以下是我们就中医退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一事,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建议。为了让发改委体察民意,希望一切赞同此建议的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建议书后签名。签名时间截止X年X月X日。
此致

敬礼
          建议书起草人XXX(单位和职务)XXX(单位和职务)
X年X月X日
按:这样郑重的事,一定要有发起人的单位、职务、通讯地址、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一般说来,还要附上自己的简历。
当然,建议书要独立。在纸上自然另起一页。前两个签名人自然是张、王。然而,可惜,若王澄已经加入美国籍,同时放弃了中国籍,就没有中国公民权。真不知道张教授怎么和他搞到一起。
建议书怎么写,不再示范。
其实,建议书的行文和内容也应该听听准备签名者的意见——既然是起草,自然有待修改。只允许民众在那样不成体统的文字上签名,就是强奸民意。
也许有人说,我对“公告”吹毛求疵。我则很为中国的教授汗颜。看到中国教授的中文水平这么差,我倒想建议主管部门,对申请晋升教授的人,考试一下应用文撰写能力。方舟子先生打假,应该先打打这位教授。最好示范一下,美国教授用英文写的类似建议。
更有必要指出的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授,用这样的文字向国家主管部门建议,不但不成体统,也说明他根本不想履行本职。如果他是真教授,完全应该而且有条件名正言顺地先做尽可能充分的调查研究,而后据以建议。然而,他的调查研究在哪里呢?!靠几个孤立的、似是而非的例子和常识,就建议国家立即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吗?!
可叹的是,他的建议没有举例。按规矩,他必须附上(当然另写)自己的调查研究资料。
所以,更使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竟然饥不择食地滥用数据,把四川和广东省的财政收入说成是用于中医的投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五年级的小学差生也不应该这样胡闹。提供这一事实的文章是:

幻灯12
张功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文中的数据明显错误
Cloudyshadow(洪钧按:注意署名的深意——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
他说:
四川省2005年向中医药投入890亿,实现药业总产值92亿。其投入-产出比为100∶10.33。投入100元钱才生产10元3角3分的产值,还不是利润。我们算它40%的高额利润,92亿元产值,可以获得利润是36亿元,即投入100元,才获得4元多一点的利润。四川省为了这每100元才取得4元钱利润的生态代价又是怎样的呢?没有人对它做更详细的分析。牺牲高昂的生态代价,去获得如此低的生产利润,这样的"活法"难道不值得思考吗?我们想想,如果大家"换一种活法",不要对中医中药那么斤斤计较于"国粹"、"民族"和"传统",把890亿元投到其它领域,会是什么样子呢?
广东省的数据就更加耐人寻味了。2005年投入4432亿元发展中医药事业。2004年实现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只有74.5亿元。广东省真是财大气粗。不过,这样的高投入,低产出,也未必符合广东省实现"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以看出,他的数据来自这样的一篇报道:
http://www.jilin.net.cn/content.jsp?id=14652
  四川、广东两省对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均高于财政增长速度。四川省2005年全省财力投入890亿元,省级中医事业费为9000万元;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1000万元。广东省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4432亿元,省级中医事业补助经费约 1.4亿元;省级中医专项经费2300万元,2004年起每年增加农村中医专项经费500万元。
这里四川的890亿和广东的4432亿并不是用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而是财政收入,所以文中所说是不正确的。
对于中医,要有科学严谨态度,这样就拿出吓人的数据来,会给某些人以口实的。
网上标明,教授要求删去“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删去是可以的,耻辱却永远留在虚拟和现实社会。假如诸位出了这样的笑话,还有颜面听别人称自己教授吗!
这就是最近在中国成为人物,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授。众多媒体竟然把他当回事。至此,请恕我实话实说:媒体们也太弱智了。
总之,拿当年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等人和张、王相比,连虎犬之分也算不上。不论是人格、学力还是文字水平,都不足以相提并论。
这就是本讲稿题目的由来。
诸位也许认为我太看不起张、王,或者出于成见。不妨举一本解放后出版的余云岫的著作《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假如张、王能够在3个月内,写出这本书的十分之一,我就承认他们有资格讨论中医问题。
如果认为,古代的知识没有必要做现代解释,那么,请他们说一下几个医界人人皆知的西医名词的来路。即:大隐静脉、尺骨、胰腺、腓肠肌、脂肪、阑尾、胆汁、贲门、幽门。这几个名词不但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密切相关,从语源学角度看,大多也比英文更准确。我给一周的时间,看看张王能否大体说清。如果说不清,他们连讨论西医的资格也没有。其实,张本来没有,王有一点儿。
3.关于方舟子
方舟子先生是科大出身,安徽学界对他可能比我熟悉,也可能更感兴趣。
下面是我在网上查到的方先生的简介。

幻灯13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和写作。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1999年4月率先在互联网上批判法轮功。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华社在2002年1月15日、2月23日曾发过两篇通稿报道,美国《科学》在2001年8月10日曾专文介绍。
很多人已经知道,方先生是学术打假的专家。有这么一位特别关注中国学术腐败的先生,在国外盯着中国学术界,是一件大好事。俗话说:旁观者清。方先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做旁观者。国内的人打这种既专业又敏感的假,总是不很方便。有这样一条不很正常的渠道,把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内情的学术假汇聚起来,对正常渠道的打假是有益的补充。他率先在互联网上批判法轮功,尤其说明确有几分科学精神。方先生成为《人民日报》的专栏作者,说明他的学术打假和批判法轮功得到肯定。
然而,学术打假专家,这次加入了废止中医论者的行列。
方先生学的专业是生物化学,确实和医学、特别是西医关系比较密切。他的中医学背景,请看他自己写的:我与中医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他自学过中医教材,也无可奈何地吃过中药,于是,自认为懂中医——比反对废止中医的人懂得多。这样的懂法大概很少人认可。那么,他懂西医吗?我看,说他的专业和部分西医基础相通,还差不多。但不能说他懂西医。否则,他不是可以考取执照,像王澄先生那样在美国做医生了吗!
其实,即便做了医生,甚至于做一辈子医生,讨论中医存废这样的问题,也要先做充分的研究。
不过,最近方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

幻灯14
“我们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质疑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医药。某些中药、中医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药物、疗法一样(洪钧按:?!),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
这一观点很接近近代的“废医存药”。然而,我觉得,对方先生更要宽容一些。他毕竟对中西医都了解很少,对中医的批评没有学术之外的目的。正如10月26日人民日报所说,类似言论可以提醒中医认真反思,况且,我们还希望他继续打学术假。

幻灯15
4.关于祖述宪先生
祖先生目前在安徽,任职于安徽医科大学。他写的一篇长文“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以下简称“祖文”而且不加引号),研究的人物更是安徽籍的名人。在我看来,祖先生的这篇文章,恰恰足以作为不能废止中医的正面教材。没有读过的朋友,一定要仔细读读。还有“梁启超的病与死”一文,也很值得一读。
祖文说:

幻灯16
“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友人批评中医。本文列举胡适批判传统中医的言论,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仰(不必仔细抠这个字眼)西医并支持友人批评中医,不等于不信仰中医。祖文中展示的胡适,完全是一个人格分裂者。这与关于胡适的其他研究结论相符。大家可能知道,胡适的婚姻问题——完全言行不一。不过,这是私生活,不必苛求。但是,他对古史研究的态度,也是如此——先是完全“疑古”,后来完全“信古”。请看顾颉刚先生为再版的《古史辨》(1981,上海古籍出版社)写的序。

幻灯17
胡先生当年留美时,是杜威的弟子。杜威是直言不讳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曾经受到罗素先生(英国著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严厉批评。这样就不难理解胡适之的人格分裂。
所以,我承认胡适之相当聪明而且勤勉,但是,不敢恭维他的人格。这样的人称不起思想家。言行不一、朝三暮四的人不能跟着他思想。(略举他和溥仪等)
且看祖文提供的胡适与中医。
1921年3月30日,胡适有“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为林琴南送给当时著名中医陆仲安的一幅画题词。全文如下:
按: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琴南(1852-1924)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不懂外文却以古文翻译《茶花女》而出名,一生翻译小说170部(271册),在西风东渐的变革年代里,作用不可低估,几乎影响了一代人。但是,他反对白话文,又是政治上的保皇派,他为逊位的溥仪的婚礼跪献四镜屏,得赏之后,感激得涕泪泗零。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至极却又品性率真至极的人——自以为他的诗作水平最高,除了明朝的归有光,明清两代的诗人,他谁也看不起。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评价恽铁樵先生时,提到他(林纾)。请看第五章第三节。

幻灯18
“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于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一样。
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灭,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
  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他的成份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学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象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学试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作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
这么详细且确切无疑叙述,不足以证明胡适之信仰中医吗?其中提到的显然也不是自限性的“小病”。马隅卿的病,显然是相当危重的肾病水肿,至今仍然是西医的难题。如果不信我的诊断,请祖先生咨询一下安徽医科大学的泌尿内科专家。
另一段更有说服力。

幻灯19
“1921年上半年,胡适的确对陆仲安治病表示过谢意,除了题研经图外,此后不到3个月里,他还二次登门访陆仲安:一次是送衣料谢他,另一次是代人问病。那么,怎样解释胡适对陆的态度前后不同呢?显然,他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1920年秋,胡适患病迁延数月,颇有些厌烦情绪,连服陆仲安的药方三个多月,到题研经图时 “我的病现在竟好了”,可见他很高兴。胡适是宽厚的人,对朋友感情用事,对医生产生好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苛求那时的胡适,就能对自己的病愈和服陆的药方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作理智的思考,何况他又不是医学家。但是,在他1922~1923年生病的日记中,只有一处陆仲安把肛瘘误作痔疮的纪录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患肝癌药石无效,鉴于陆仲安为胡适治病的名声,有人推荐让陆去试试,但恐中山先生拒绝,乃推李石曾请胡适前去进言。初胡适托辞不就,后因众人挽救国父心切,他不得不前往。开始中山先生婉拒,胡适考虑到陆已在侧,只是说 “不妨一试,服药与否再由先生决定。”这说明他对陆仲安并无信心。”
给国父介绍中医,孙中山最后决定服中药也是胡适力劝的结果,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胡适之信仰中医,那时的中国就没有人信中医了。假如自己不信还那么干,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胡适之不惜随时欺骗任何人——包括国父。于是,他口中说的,信不信中医都无所谓。
拿名人说事,是可以的。下面我会专门谈谈近代名人与中医。
由于祖先生这篇文章,关于胡适之与中医的资料很多,不再专门提他。
但再次提醒,祖文很值得一读。我个人对祖先生如此用功表示敬意。至于祖先生为什么据以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请诸位自己理解。
三、我与中西医
几个重要的新近废止中医论者,特别是首先发难的张、王就是刚才说的那么回事。我想,我的批评完全有理有据。但是,还是可能有的朋友说:你赵洪钧也太看不起别人了。张、王等不是教授就是外国留洋,会那样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吗?你真懂吗?可以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吗?
确实,我也不敢说自己真懂西医也真懂中医,但敢说比他们懂得多一些。
我的简历如下:

幻灯20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通讯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白伏村。邮编:054700
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亦从未正式开业。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幻灯21
  主要著作有: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河北科技出版社)
《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 第一作者,1990安徽科技出版社)
新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大约两周内上市。
在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作的英文摘要。
《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撰文评介。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当然,任何头衔都不足以给你的言论添一分真理。著述再多也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经常言行不一,“学者”更容易误人。著述等身的胡适之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

幻灯22
我是专门研究中西医关系的,也可以说是专门研究中医问题的。不但一直从纯自然科学角度研究,还做过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逻辑学、科学学、医学信息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哲学等研究。临床方面,可以说,40年中没有一天不在探索。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是我一从事研究就选的难题。工作量有多大只说两件事:中华医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第一页,几乎一页不拉地翻到1949年。余云岫的三册《医学革命论》在枕边放了半年以上——不少地方能背诵。如果,中西医问题像几个新近的废止论者想象的那么简单,近150多年来的有关研究——包括八九十年前的废止中医派的研究,都是无病呻吟。我何必花那么多精力研究呢!《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是什么货色,请诸位自己评价。
为了真正了解中医,必须研究经典。这就是我为什么写《内经时代》以及与马堪温先生合作写《伤寒论新解》。
为了写《内经时代》,跑了两年多图书馆。
写《伤寒论新解》花去了马堪温先生和我的几乎10年业余时间。
毫无疑问,

幻灯23
我的全部著作都围绕着中医或中西医关系。
核心问题是:中医的科学性及其前途。
然而,做了这么多研究,我还是觉得,中医问题确实非常复杂。
中医的科学性及其前途,不可能几句话说清,否则,一百多万字的拙论,几乎都是废话。
有人说,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尽管此说很难挑剔,却等于没有说——传统医学就是此意。
了解拙见最好是看看拙作,特别是即将上市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不过,在此我倒愿意先引用西方实验医学专家,关于如何认识并处理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关系的见解。

幻灯24
“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不是不能并存的,相反,应密切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医学都是建立实验医学所必须的。” ([法]贝尔纳著 夏康农等译:《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9l年版,序)
旧作《伤寒论新解》封面后的插页上,引用了这句话。
贝尔纳是19世纪末的法国实验医学家,也是至今最为西方科学史家推崇的医学科学方法论专家。他对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的认识,显然和几个废止中医论者完全不同。
所以,主张并提倡中西医汇通或中西医结合,不是只有中国人认识到并正式提出来的。差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庞大,中西医结合是新中国中医政策两大要点之一。中国有组织地为此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医药能够走出国门,主要是坚持不懈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
近几年,我在网上发过一系列文章,不敢说都是巅仆不破,多数文章的点击次数居于上游不能算是自夸。

幻灯25
2003年,我首次登录中国中医药论坛,不足3个月中,发表的文字约20万。诸位有兴趣,可以查看至今保存在“论坛文帖回顾”中的《肖红专集》。《赵洪钧专集》附在其中。
我一向主张:中医的长处要认识够,中医的缺点要认识透。自信,至今为止,没有人比我更能说够中医的长处,也没有人比我更能说透中医的缺点。
幻灯26
四、如何看新老废止中医论者的理由
新老废止中医论者的主要理由是:
①中医不科学②中国要强大只有提倡科学——废止中医就是提倡科学③中医存在妨碍中国西医发展——卫生资源问题④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两套医学体系⑤国家医政应该统一⑥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证实⑦西医发达了,不需要中医了。
详细批驳上述理由,再做两三次报告也讲不完。详细了解拙见,只好请诸位通读拙作,特别是《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和明年可能问世的《医学中西结合录——赵洪钧临证集萃》。
这里只粗略地谈谈,并说明哪个问题最好读哪本拙作。
1.关于中医不科学
这一理由是新老废止论者最振振有词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西方的科学学和科学哲学专家怎样看这个问题。我的比较集中的见解请看《伤寒论新解》第六章伤寒论的科学反思。这里仅摘其中的两段:

幻灯27
“究竟什么是科学呢?
本节题记引用了爱因斯坦的看法。他多次表达过同样的见解。如他又说:“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来说,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251页)按照这一定义,《伤寒论》(中医同)显然属于科学。”
“毫无疑问,《伤寒论》完全可以作是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而且它有发现事实和规律的方法。所以,《伤寒论》完全称得上科学。”
2.关于中国要迅速强大只有提倡科学——废止中医就是提倡科学
这个理由完全不能成立,后半句更荒谬。
提倡科学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国家的强大,首先是解决政治问题。按废止中医论者的看法,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很重视科学,因为它们都倾向废止中医。然而,那时的中国强大了吗?近来中国的迅速强大,固然有提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成分,但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幻灯28
废止中医就是提倡科学,是余云岫先生的老调。他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又说:“方今科学运动为我国教育之要务,诚以世界日趋大同,欲我国之竞美列强,不为牛后,则必以科学相周旋,除此别无实事求是之法。”
又说:“处今之世,为今之人,况在以科学救国为急务之中国,宜挟科学以号召乎,抑挟玄学以号召乎?”?
欲救国必废玄学倡科学,具体到医学界必废旧医倡新医,这就是余云岫的科学救国论。
科学救国论是否救了国,已经有了答案。孙中山和毛泽东都不是科学救国论者。
中医存在显然也没有阻碍,现代中国的西医迅速发展。民众的思想也没有因为中医存在而不变,否则就不会有张王了。
3.中医存在妨碍中国西医发展——卫生资源问题
上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再重复。中医药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卫生资源,故中医存在增加了中国的卫生资源。至于为了中医花些钱——国家卫生投入,应该说得到的回报,远比没有中医的国家多。

幻灯29
4.关于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两套医学体系
这是根本不了解世界和西医史的愚蠢问题。
难道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南美等移民国家会存在成体系的原居民的传统医学吗!印度和阿拉伯的传统医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抵挡不住18、19世纪还相当落后的西医他们知道吗?
为此,把《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的几段话引出:

幻灯30
“西医传入中国时,遇见了一个相当有力而又陌生的对手。”
……
“近现代科学发展史表明,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是最晚发达的学科。尽管史学家常常称道,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年问世,医学界颇引为光荣。然而,牛顿在17世纪便解决了登月飞行的理论问题,而人体的奥秘在当时几乎全是未知数。过了300年,当原子弹已经造成,电子计算机问世,人造卫星即将上天的时候,人类对威胁自己的多数传染病还几乎毫无办法。这是本世纪30年代末的情形。倘回溯一个世纪到1840年,情况就更加糟。不妨说,那时的“西医”和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西医”恐怕完全两样。
现在临床医生使用的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叩诊和听诊发明于鸦片战争前不久。维也纳医生奥恩布鲁克(1722-1809,Auenbruggei)于1761年发明叩诊法,法国医生雷奈克(1781-1826,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ěnnec)于1819年发明听诊法。发明之始西方并不重视,1840年在西方最好的临床医院中尚少使用,直至1860年左右才逐渐推广。至于现在常用的血压计1881年才发明( 1847年发明的血压计还不实用)。可以相信,来华的西医先驱们如著名的合信氏(1816-1873,Benjamin Hobson)、洛克哈德(1814-1896,W.Lockhart)、彼得•伯驾(1840-1888,Peter Parker)等人,早年没有掌握上述检查法。那时他们手里的现代化器械只有水银体温表(17世纪初发明)。但像现在连续观察病人的热型以助诊断也是19世纪末的事(1868年有人首次研究体温曲线)。再如,皮下注射发明于1853年,此前西医给药途径毫无高于中医之处。乙醚麻醉首次应用于1846年,氧化亚氮的使用早两年,在此以前并无可靠的麻醉方法。(鸦片曾用作麻醉手段,很快便淘汰了。)防腐处理于1867年由李斯特(1807—1892,L.Lister)创用时,也只是经验性的、不彻底的,因为微生物学在1864年以后才由法国学者巴斯德(1822—1895,Louis Pasteur)创立,微生物和疾病的关系在1870年以后才开始认识,此前伤口化脓被视为正常现象,诸病的原因不外乎笼统的“毒素”作用。
  上述几个简单史实,大概足以使人想象,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发展的水平,以及彼时的西医对病人能做些什么有益的工作了。西方医史学家也毫不否认这一点。
  请看L.H.Baner对1878—1953年内科学发展的论述:“内科学在75年前(1878年以前——本书注)在西半球几乎尚来独立存在。当时对传染病的病因刚开始认识,而对手术后化脓的控制,也只是由于巴斯德及李斯特氏的研究才有了萌芽。至于一般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的知识多半都是经验化的。” “那时医学的科学性还不具备,医学实践大半还是一种‘医学技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而不是纠正病理的根本演变。当时应用通便、放血、浸膏、酊剂及多种药物合剂,其中有许多处方的构成物,今日看来是仅有一点点或竟毫无药理作用的,但是在当时却是普遍的治疗方法。作为预防疾病的一般卫生措施,此时刚刚开始被注意到。”
Baner氏所说的情况,在上世纪最后20年中并无多大改善。
……

幻灯31
“上述论述是为了说明一点,即在我国近代史上,相当一段时期,西方医学并不像其他近代科学那样具有全面优势,因而必然迅速输入中国,并且是毫无修改地全盘接受。医学传入时遇到的情况有些例外,这就是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其发达程度是近代自然科学从来未遇到过的。即使抛开世俗的信仰,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医当时在许多方面的优越性,至少在临床实践上这样说是完全不过分的。不然我们就不能很圆满地解释,何以本世纪以前,西方医学长时期尝试传入中国而收效甚微。”
按:有关拙论相当长。有兴趣的朋友最好读旧作第一章第二、三节。
中国的西医现在也很发达了。但是,中医的存在还是应该看作中国医药卫生体系的优势。否则,近20年来中医不会迅速走出国门。
5.关于国家医政应该统一
如果意思是国家最高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不应该是两套,那是对的。但废医论者主要是说“医师法”中不能有中医。莫非按照法学原理“医师法”就是“西医医师法”吗?即便如此,制订“中医医师法”也毫无不妥。
6.关于中药的安全性有待证实
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了几千年的直接人体试验。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更有系统的现代实验研究。所以,这本来不是问题。人民日报上也有极简明的回答,从略。

幻灯32
7.关于西医发达了,不需要中医了
这更是没有常识的理由。试问:1851、1868、1894、1913、1929年的西医发达吗?为什么提1929年,废止论者大概知道。其他的年份是什么意思不再说。1929年的西医没有磺胺和抗菌素,激素很少,输液很少用,免疫制剂也很少,抗结核药一样也没有,手术中的无菌措施还不完善。这且不说。那时全中国有正规学历的西医不超过4千,多数在教学机构和教会医院工作。除外教会医院,河北省只有7个合法的西医,广西省只有2个合法的西医。为什么也要废止中医呢?
五 名人与中医
可以这样说:曾经站在时代前列的近代名人,大都对中医持否定态度。如果说也有两个名人不这样,倒是两个最有名的:孙中山和毛泽东。

幻灯33
最极端的是一个二流名人傅斯年。他说:
“中国现在最可怕、最可恨、最可使人气短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开了四十年学校中医还成问题,受了新式教育还在那里听中医说五行六气等胡说,作中医的护法。” “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不如此,便对不住我受的教育”。
如上举祖文所说,傅斯年(1896~1950)是胡适之(1891~1962)最得意的门生。在我看来,这位门生比先生要言行一致。这大概是为什么门生早逝。(略提邹韬奋)
如此说来,有病求医应该持实用主义态度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光彩。江湖术士治好大病,也必然有道理。(余云岫也主张搜集江湖术士的经验)科学不否认任何事实。只不过要弄清为什么。所以,我觉得近代名人还是大多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他们自认为是新潮人物,深恐有损自己的形象——借口是误导民众,凡是当时西医闹不清的诊治方法,都不愿意沾,这难道是科学精神吗!
于是,另一个名人梁启超(1873~1929)更加走极端。1926年,他因为尿血在协和医院切除右肾,术后尿血依旧,3年后病死。尽管不能肯定这位名人早逝完全是协和医院的过,但错误的手术无疑促其短寿。所以,“梁启超的病与死”一文,也很值得一读。

幻灯34
梁氏为什么如此失去理智呢?就是因为他写过这样的话:
“阴阳两字不过孔子二元哲学之一种符号……何尝有丝毫哲学或学术气味!……将宇宙间无量无数之物象事理皆硬分五类,而以纳诸所谓五行之中,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来蟠据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嘻!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
于是,他耻于请教中医。西医的诊治完全错误,他还是要维护。
其实,梁氏在政治上曾经很灵活。他这位光绪的遗臣,后来反对帝制,还曾在北洋政府任总长。单单在中西医问题上顽固不化。有必要吗!是科学精神吗?
还有一位名人是鲁迅。他的最难听的话是: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此话,解放后的中医界大都忌讳。由于政治因素,其他学界也很少提起。
不过,当年鲁迅自己倒说过他为什么这样说。大意是:我批评中医是因为中医治坏了父亲的病。有谁从小康陷入困顿的么?
为了筹钱治父亲的病,还没有当铺柜台高的他,常常去典当。
所以,我认为,鲁迅的言论有情可原。何廉臣利尿一定要用原配的蟋蟀一对儿,也确实故弄玄虚。
不过,应该说,鲁迅先父的病今天找西医治,也很难好。他长期腹水,可能的诊断有二:失代偿性肝硬化或者结核性腹膜炎。前一个诊断不难理解,后一诊断是根据鲁迅死于肺结核——很可能从小被传染。今天治这两种病,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有的情况要中医为主。我会很快介绍自己的经验。
还有一位曾经学医的名人郭沫若,也不说中医的好话。请看《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三章第二节。
历史事实不可能永远回避,中医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在校生大多不了解上述名人的言行。一旦知道,没有免疫力。相信我的上述介绍和分析毫不勉强。据我所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上述分析,对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有好处。
已经有网上帖子,提到更多的名人的类似言行,我想上述分析足够了,不再介绍。
六、怎样学好中医?
我一向不喜欢隐瞒自己的见解,今天有这样很难得的机会和场合,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可能不少同好不赞成我的看法,但是,听听不同意见,总是可供参考。我也欢迎,持任何不同看法的同行和朋友就此赐教或交流。
一、我的简明看法和初步答疑
1、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简明看法
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总看法,在座的诸位大都已经知道。关于怎样学好中医,自然和我的总看法一致。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稍微详细一点说,就是:先生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学生要中西医结合地学,最好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中医。对学生来说,就是学好了中医。
2、初步答疑
大家必然会问:这里是中医药大学,我们学的专业是中医。为什么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呢?那样学出来的不是中西结合医吗?中医药大学不是应该改名中西医结合医药大学吗?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之间,不是没有区别了吗?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多次说过:
中医界应该迅速摆脱一个明显的悖论:承认发扬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却回避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是中西医兼授的,却认为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于是教学过程中互不相谋;中医医院无不中西医兼用,却不提倡随时有机地取长补短;中医科研引进了几乎全部西医科研理论和手段,也不主张自觉地融会贯通。换言之,只有承认现行中医教育实质上就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的中医医院就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中医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科研机构,才能不自相矛盾,讨论一切问题才能名正言顺。
长期不能正视这一点,就是长期自我限制。
这样看问题,不等于目前的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不必、不能或不应该再挂中医牌子。继承并发扬中医,怎么能不挂中医牌子呢!况且,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医,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中医,都以这些单位和其中的人为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就只有书本上的中医了。
我认为,只有这样看问题,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医行业和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中医机构才能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继承和发扬才能保持活力。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学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学。先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医生们更要中西医结合地治病。掌握的西医手段越多,越能发挥中医之长。否则,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就会日趋萎缩,中医阵地越来越小。
我看不出,现行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之间有什么大区别。
中医药大学应该培养出,中西医兼通而且善于结合的医生,不但是现代社会对中医教育的要求,而且是中医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必经之路。
有的朋友可能还是不同意上述见解,那么,看看中医教育走过的路和各方面的评价如何。
自从进入中医界,我总是听到道中人对现状不满,其中对中医教育的不满大概最强烈。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普遍抱怨中医乏人、乏术。为什么乏术,先不讲。乏人是说老一辈中医大量过世,新一代中医培养得太少,于是中医队伍比解放初小了许多。三支力量的方针提出之后,普遍恢复或重建了中等和高等中医院校。然而,这个方针执行20年之后,至少有一位名老断言,那20年里,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中医。即这位名老或某些名老们完全否定了国家中医决策部门的工作,更完全否定了那20年的中医教育。这位名老被很多人视为中医的形象和代言人,我却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为那等于说,20年中没有一个人在中医院校里学好中医。不过,中医教育很不能令人满意,大体属实。只是我看,这种不满意的现状,至少有一半是这种名老们的责任,因为正是他们左右着中医教育的决策,却不愿意自责和反省。
怎样评判中医教育的效果或成绩呢?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最有发言权。
如果,他们大都感到受欢迎——就业无困难,在校期间学的专业知识都很有用,业务上很快就得心应手,个体开业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工资收入也不错,那么,中医教育就是成功的。
据我所知,情况不是这样。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很多人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他们感到困惑、悲观、失望,甚或愤慨。实际上,中医界普遍感到困惑。悲观失望的人也不少。经常到中医网站上看看的朋友,不难发现这一点。
这种现状说明,中医教育必须深刻反思,而后改弦易辙,走出困境。
这些年召开过许多次,全国性的中医发展战略讨论会。会上重点讨论的也是中医教育。最近争论的焦点,大概是中医院校的经典课是否砍掉。
我认为,有关讨论都没有切中要害。
要害是:中医教育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中西医关系。
据我所知,近代以来的中医学校教育,无不中西医兼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中西医关系,至今没有正确认识。近20多年来,反而在近代认识水平上倒退。
过去曾经争论过,中医院校的中西医课时比例是三七开、二八开还是四六开,以及应该先学中医还是先学西医。这样争论的人,都是把中西医看作两张皮,而且是互不相容的两张皮。
我看,如果认为,设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那么,一九开也不要。干脆砍去全部西医课,就搞纯中医教育。再这样搞20年,看看结果如何。不过,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多数不赞成那样的中医教育,尽管少数人试一试我也支持。
如果,西医课不能砍去,那么,就不必斤斤计较三七开、二八开还是四六开等等。最明智的做法是,让西医为中医服务,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教材。
尽管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可以编出全面结合的教材,这种指导思想却应该贯彻始终。
于是,先生不难中西结合地教,学生不难中西结合地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但中西医兼通,而且中西医汇通。病人愿意找这样的医生看病,医院愿意雇用这样的大夫。让他们自己开业,业务上也会左右逢源。如果他们想发扬中医——做基础或临床研究——在校期间也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
我看应该这样教中医、学中医,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二、为什么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中医
为什么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中医呢?
上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下面再进一步说明。
1、重温毛主席的看法
首先,重温一下毛泽东主席的看法:他说: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这是当年提倡“西学中”的基本思路或依据。
注意!毛主席做上述讲话时(1956年),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或刚刚建立国家办的中医学院。“西学中”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做出的选择。现在,不能再把发扬中医的主要责任推到“西学中”那里去。
为什么要“西学中”呢?
显然是为了发扬中医。即发掘提高中医宝库,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
单靠纯中医不能发扬中医吗?
不能说完全不能,不过,我认为,毛主席的看法还是更可取。即“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也许有的朋友坚决不承认这一点。不妨举一个和本大学密切相关,而且我在网上发过的例子。
《中药大辞典》是原南京中医学院在“文革”中编写的,1977年出版时,港台和海外的有关人士,看到她有些吃惊——动乱中居然有这样的成果!拿《中药大辞典》和《本草纲目》相比,其中包括的经验知识量和理论把握水平,都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李时珍再世,至少需要脱产学习5年,才能读懂《中药大辞典》。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更是不可与《本草纲目》同日而语。
《中药大辞典》等难道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吗?当代中医不需要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吗?纯中医能发扬出这样的成果吗?
诸位还可能问:可否提倡“中学西”呢?那样不是也能“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吗?
从逻辑上讲,当然可以。当年也提过。至今还有当年的“中学西”健在。只是,当时以“西学中”为主。原因很简单:那时没有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青年中医,让老中医(其实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等人那时也不老)学西医,不容易被接受,也学不好。
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都在不断地 “中学西”。所以,目前的中医界、特别是中医教育应该尽快把当年“西学中”的历史使命接过来——“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也就是自觉地、中西医结合地办中医教育。
中西医结合主要是中医份内的事。
注意!这句话本来应该说成:中西医结合完全是中医份内的事。只是我怕万一有的人误解——不允许或不欢迎中医以外的人搞中西医结合。而我的本意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份内的事,但应该欢迎全世界一切科学家研究中医,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的。
2、重温近代名家的看法
认识问题,不能割断历史。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有必要重温近代名家的看法。
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说过:近代最有成就中医名家,无不主张中西医汇通。“近代中医发展之路即中西医汇通之路”。“近代中医教材不断改进,力求和近代中医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沟通中西。”
张锡纯先生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书名就是“会通中西”的。他“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 “1897年,他年近四旬,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100多年前的张先生,学习西方科学和西医,并努力会通是何等自觉、积极、热情,又是何等的困难。所以,我实在不明白,某些当代人,为什么主张,中医教育或学中医的人,涉及和掌握的西医和当代自然科学知识越少越好!也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汇通的延续——就火冒三丈——实则恐惧。如果说,不学西医和西方科学,不搞中西医结合,才是对中医有感情,才是热爱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医纯洁。那么我要问:且不说学外语,使用微机和手机,当代人从小学学习的1、2、3、4、5,到中学学习的数理化,没有一样是中国传统中就有的。学这些东西,不是也意味着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吗!反对学西医的和西方科学的卫道士,莫非不知道1、2、3、4、5,也不使用微机和手机吗!他们知道,网上(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通讯网)的每一个汉字和口语,必须依托或者结合多少现代科技吗!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很高,所以,这里的学子不但受过很好的中等教育,智商也很高。这个文化基础为他们学习西医铺平了道路。如果这里排斥西医,那么,他们已有的知识大都没有用处。中医院校何必招收这样的学生呢?如果,他们一进入中医院校,立即遇到知识断层——要学的东西和已有的知识毫无关系,不但是巨大的人力浪费,绝大多数人也会立即感到困惑。如果,这样的青年,在中医药大学里呆几年,变得非常保守——以捍卫中医的纯洁自居,不愿意接受任何非中医的知识和理论——就是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剧。我感到极其遗憾的是,这样的青年不是很少。
中医先贤和这些人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近代中医第一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从这一看法推论如何办中医教育,就是:中医教育要想发展、进步,必须做到吸取西医的长处,和它相结合。……今天讨论中医教育改革,除非处理好和西医的关系,根本没有第二条道路。
这两位近代名家,都办过中医教育,他们会认为设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吗!他们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中西医汇通吗!
我曾经在网上发过杨则民先贤论脉诊的帖子。因为文字太长,这里不具体介绍。近日将再次贴在沙龙上。请有兴趣的朋友看看,西医知识对他阐发中医脉诊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三、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如何学好中医,还必须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自然科学,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兴趣和感情。学习或研究中医,对兴趣和感情的要求可能更多一些。不过,科学的本质是理性,研习者的感情成分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形成顽固的思维定势。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自由地、理智地、清醒地、冷静地认识问题,不是陷入自大狂,就是在玄冥之中不能自拔。
总之,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简言之,必须承认,即便在中国大陆,中医在国民卫生保健体系中,也已经是补充或替代医学。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更是这样。

幻灯35
大体说来,中医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地位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合法、受保护、被提倡而且可以同时使用西医手段
这种情况只见于中国大陆,港台的中医都没有这样的地位。那里没有公立的中医教育、科研和医疗机构。行政机关和公立事业单位不雇用中医。中医不得称医师,没有出具出生、死亡、受伤害、传染病等证明的权力。使用西医手段是违法的。
②默许、不受保护,但可以以此为业
包括港台在内,目前有中医的国家和地区,大体都是这样。
③获得西医执业资格之后深造中医,而后可以同时使用中西医手段行医。类似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和中国的中医也差不多。
这种情况,目前仅见于日本。今后的港台和韩国等有可能如此。
④不合法、一旦发现立即被禁止
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美国的某些州,部分阿拉伯国家等如此。
可见,中医在中国大陆的地位最高。特别是允许和规定中医同时学习西医,因而可以使用一切西医手段。
大家可能不很清楚,尽管控制不很严格,近代中国当局不允许中医使用西药和西医器械。所以,我认为,即便不考虑西医知识对继承和发扬中医的重要性,中国大陆的政策对中医也很有利。如果中医自己决定不学西医,那么,从法律角度看,中医就无权使用任何西医手段。假设如此,大家可以想一想,目前的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单位会立即变成什么样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愿意毕业后被禁止使用西药和西医器械吗?
四、中西医结合溯源与回归
至此,诸位已经看出,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看法,不是什么新见解,而是对近代以来来继承和发扬中医思想的溯源与回归。
前面已经提到:近代最有成就中医名家,无不主张中西医汇通。“近代中医发展之路即中西医汇通之路”。“近代中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不断改进,力求和近代中医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沟通中西。”
如果不是完全忘却历史,按说,当代中医发展之路,毫无疑问地应该回归中西医结合之路。当代中医教育也毫无疑问地要回归中西医结合教育。当代中医学子要学好中医,也应该而且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习。
但是,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对“中西医结合”五个字,很敏感或很反感。看来,历史太容易被忘却了。
比如,有人曾经这样说:中西医结合是结合一点儿,中医就被消灭一点儿,完全结合就是中医完全被消灭。于是,绝对不能搞结合。
其实,即便按照这种逻辑,也毫不可怕。
试看,近代中医名家如下说:

幻灯36
“我们大量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来补充和研究中医学,同时也应研究中医之长。无论治学方法和临床成绩都应该拿去补充西医之短,开阔现代医学的心胸,提高现代医学的境界。这种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如果做得好,不怕世界学者不注意。从此渐进,不难成为世界上一种新型完美的医学。”(梁乃津语)
“窃谓中医将来的演进蜕变,必出之与现代科学同化之一途。但我人唯一愿望即在同化以后,以现代特效药的原因治疗外,更充分发挥国产药物及独特方剂作用,加强整体反应以提高抵抗疾病,保卫体力、改善民族体格的中国特有的医疗,而成为中华民族建设性的、独立自主的,不若现在西医只裨贩舶来的‘完全的中国医学’。”(叶橘泉语)
“不论中西医师共同携起手来,诚意共同合作,积极推进中医科学化运动,以求进展而自存,应与时代洪流一齐迈进,而入现代科学之境域,与世界医药汇成一流,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合乎理想之新中国医学!”(杨医亚语)
诸位认为,近代名家害怕中医“与现代科学同化”,“与世界医药汇成一流”吗?“新型的完美医学”、“完全的中国医学”不是分不清中西医了吗!
总之,害怕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小家子气的不良心态。这样的人,远远没有近代医家那样的远见和胸怀。
须知,中医的社会功能从来都是保护人民健康。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不是文物,不是纯哲学,也不是修炼秘方,更不是某些人保护既得利益的借口或护身符,而属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从来不是孤立的,中医的奠基和发展就是随时汲取古代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果——包括随时汲取来自域外的知识。中医要想成体系地作为社会实践的形态存在,必须以它的社会功能被公众接受为前提。如果不能解决保健问题,公众不会为了她的纯洁和传统,宁死不求助于西医。
可能还是有的人不知道,新中国为什么提倡中西医结合,为什说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汇通的延续。特别是,三支力量的方针提出之后,表面上她和中医成为两家人,有必要再就此多说几句。
中西医汇通的含义就是:中西医融会贯通,合为一体。上引近代名家的话足以证明此义。
中西医结合是怎么回事呢?
她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哪一个人突发异想提出来的。自从1850年代,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开始努力在中西医之间谋汇通,后来,逐渐形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汇通学派。近代中西医汇通,就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显而易见,只要中西医并存,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就必不可免。提倡并促进结合,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一持续150年的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融汇贯通探究,必然还会延续下去。
汇通的内涵与结合完全一致。汇通医家的目的就是要“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他们相信,“合为一体”的医学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而是兼备两家之长。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也大体如此。
在现代世界史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提出传统医学要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并且,为此在长时期内,耗费了极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西医而不是为了发扬中医,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如果不顾及中医发展,只需提赶超西医先进水平即可。
新中国的中医政策有两个要点:一是保护中医;二是中西医结合。这一政策大体定型于1958年,实际上都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
毛主席提倡“西学中”是为了发扬中医。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也是为了发掘、提高中医。主席的有关见解,集中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医界的普遍要求。
我想,关于中西医结合是否中西医汇通的延续。它是否为了发扬中医,说得相当清楚了。更详细的拙见,请看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和最近可能问世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简明见解: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稍微详细一点说,就是:先生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学生要中西医结合地学,最好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中医。对学生来说,就是学好了中医。
我坚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先生和同学们,必然会自觉地、中西医结合地教中医、学中医。中医的前途寄希望于青年学者,寄希望于目前和未来的中医学子们。如果这一通俗讲演,获得多数青年朋友的共识,则洪钧幸甚!中医教育幸甚!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幸甚!需要中医保健的中国和世界人民幸甚!
再次感谢诸位前来听讲,并希望听到诸位的批评和指正。
  谢谢!

七、我对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主张

幻灯37
毛泽东主席说: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近代中医第一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幻灯38
我同意毛主席和恽先生的看法,认为无论继承还是发扬中医,都要提倡中西医结合。
但是,近来中医界未能正视这一点。
所以,中医界应该迅速摆脱一个明显的悖论:承认发扬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却要回避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是中西医兼授的,却认为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于是教学过程中互不相谋;中医医院无不中西医兼用,却不提倡随时有机地取长补短;中医科研引进了几乎全部西医科研理论和手段,也不主张自觉地融会贯通。换言之,只有承认现行中医教育实质上就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的中医医院就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中医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科研机构,才能不自相矛盾,讨论一切问题才能名正言顺。
长期不能正视这一点,就是长期自我限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服务对象,就要去找西医和那些中西医结合单位。
这样看问题,不等于说目前的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不必再挂中医牌子。继承并发扬中医,怎么能不挂中医牌子呢?况且,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医,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中医,都以这些单位和其中的人为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就只有书本上的中医了。
我认为,只有这样看问题,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医行业和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中医机构才能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继承和发扬才能保持活力。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学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学。先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医生们更要中西医结合地治病。掌握的西医手段越多,越能发挥中医之长。否则,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就会日趋萎缩,中医阵地越来越小。
当然,也要系统继承中医,也要学经典。为了便于学生继承,先生们有责任先把经典和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好。研究经典不是为了证明经典完美无缺,或者让学生全盘继承,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吃透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真正吃透中医,西医水平再高也不能在发扬中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所以,经典研究,要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全部有关概念,特别是重要概念弄清楚。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理顺。即概念清晰而统一,理论更加完善而简洁。这就是要整理中医的“理”和“法”。做完这一步,中医的技术——“方”和“药”等,才能在中医体系内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整理得好,学习中医的人,就会省去很多力气。我认为,经典研究,也必须中西医结合。

幻灯39
我探索中医经典、历代名著——亦即中医基本理论40年,致力于临床方面的中西医结合也有40年。一向主张:中医的长处要认识够,中医的缺点要认识透。
总地来说,中医的长处是:注重整体调整,长于辨证论治和几千年来无数人进行的直接人体试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单味生药和复方知识。
中医的缺点是:自然哲学性的基本理论,没有实验科学基础;注重临床,缺乏预防手段;解剖知识发育不全,短于外科。
如果教材编得好、先生教得好、学生学得好,5~6年制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的西医知识不低于西医专科,并且,在校期间就能把二者初步结合在一起。
继承和发扬中医还不仅仅需要中西医结合,一切当代科学技术和中外传统文化,都是医学家需要了解的。人文学科的素养,也很重要。医家应该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道德修养和社会经验,对医家之重要,更是不言而喻。
  此外,我认为,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最好有在县和县以下(包括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两三年的经历。那样,就会对国民卫生保健现状,有更真切的了解。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会更切实地理解,为什么继承和发扬中医,必须中西医结合。

[楼 主] | Posted: 2006-12-29 09:46 顶端
andy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457
: 397
经方币: 3655 元
: 0
好评度: 382 点
注册时间:2005-09-30
最后登录:2019-1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老师真医坛李敖
祝你健康长寿,看到历史证明你完全正确
(但是您的态度比较激烈,辣手苦心,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真是苍生大医,呵呵,看您的文章很过瘾)

[1 楼] | Posted: 2006-12-29 13:27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中西汇通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9176(s) query 5, Time now is:05-02 15:20,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