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两地书(第1—3条)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两地书(第1—3条)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两地书(第1—3条)


  遵照孙老师的意见,我重新研读《伤寒论》已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你发过去,请孙老师批阅并解答。
先看太阳病上篇的布局。
太阳为巨阳,为一身之表,太阳之气顾护全身以抵御外邪之侵,故列为六经之首。纵观太阳病全篇,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共272条条文,几乎占据全书六病条文的百分之七十,由此可见太阳篇学习的重要性。在本篇中,从中风,伤寒,表寒里热,经证腑证,本证变证,蓄水畜血,表证里证以及半表半里,太阳传变少阳、阳明,三阳合病,二阳并病,以及由阳入阴等,医圣都进行了详尽论述,真可谓极尽阴阳转化之能事。从这点上说,读懂了太阳病篇,全书六病就已经读懂了大半。
太阳病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以及与温病的鉴别,辨可愈之期, 传变与否等 ,此部分对于全书来讲亦具有序言性质,内容极其重要。
其次本篇着重论述了太阳病中风证治及桂枝汤之用法。为什么首先论述中风?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侵袭人体,大多与风相兼。为什么次论伤寒,因为风为寒之轻,寒为风之甚。六淫伤人,寒邪最重。医圣《伤寒论》,探讨风寒二邪发病规律与证治,示后人以方法,即从此始.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而多汗。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 为太阳中风证之要方。桂枝汤加减系列方剂,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皆为太阳病中风之变证。《伤寒论》全书方随证走, 证变而方亦变,方剂随证依次展开,全篇浑然一体而又卓然有序。
风为阳邪,易于化热。汗多则耗气伤津,化热则内热蒸腾,故而有白虎加人参汤证。太阳为寒水司令,多血少气,感受外邪,气化失司,则水液循行不畅,故而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汗多则亡阳,甚者阴阳并伤,故而又有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汤。
《伤寒论》全书之内容主旨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存胃气,重阳气,保津液”。汗多亡阳,此为太阳病变证之尤须注意者; 汗下之重, 伤及阴津,故又出现调胃承气汤。阳明病则须顾护阴津,详见阳明病篇分析.
以上为我对于太阳病上篇的 一些模糊看法,对否?请孙老师指正。

  下面再看具体条文: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条论述太阳病本证,即柯琴所谓太阳病提纲。太阳为巨阳,一身之表,感受外邪,首当其冲。病邪在表 ,故脉浮;太阳经脉为人体最长, 循行于头身颈项,故受邪则头项强痛;太阳又为寒水之经,感受风寒之邪,为同气相求,故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条论述太阳感邪中风证。既是太阳病,则除此条列出的症状之外,太阳中风亦应包括第1条太阳本证的“脉浮,头项强痛”等症。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条论述太阳感邪伤寒证。当与第2条对待看。从此条得出一个体会,犯外邪侵袭人体,势必引起气机逆乱,因此“呕逆”。可见临床不可忽视外邪致病因素。这与现今临床见呕止呕,率用沉降胃气有很大不同。表解则气机自顺,气机顺畅则呕逆自除。
  另外,此条亦可证明,《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不能等同于经络,太阳病亦不能等同于太阳经。太阳病出现之症状,不能都用经络学说来加以解释。按照后世的藏象学说,呕逆已经属于阳明胃主。可见不能单纯用经络学说或者藏象学说来解释《伤寒论》。
  太阳病第1条先述太阳本病,第2条述中风,第3条述伤寒。《伤寒论》六病条文排列皆有规律可循。学习时,当将六病的有关同类条文互相对照参看。

问: 第1条太阳病有“恶寒”,但是第2条中风证里却没有恶寒,第3条又有“必恶寒”。那么,“恶寒”究竟是不是太阳病共同的、必有症候呢?或者,“恶寒”是不是在中风证中可有可无,而在伤寒证中,却是必有的症候呢?

                            赵红军

[楼 主] | Posted: 2006-12-04 21:47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答复



你对于太阳病上篇条文排列次序的理解,大体上是对的。只是对于具体的条文排列规律,尚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伤寒论》全书的条文排列,自有其规律可循,也是有充分证据的——这是我们以后的话题.
    你提出的疑问,据我所知也是前人尚未有提出者,足可见你读《伤寒论》,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之精神。而这一点正是研究《伤寒论》必不可少的前提。
  下面回答你提出的第1,2,3条条文的疑问。
  首先,恶寒是伤寒与中风共同具有的症候,这是毫无疑问的。除第1条眀示此意外,还有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可以为证。但是,为什么宣示中风证的第2条,却是“恶风”,而不是恶寒?这就要详细推求一番,才能知晓其中的原委。
  中风证分为虚证与实证两端。风邪侵袭肌腠 ,初则闭表,表现为恶风或恶寒而无汗的症候,是为实证。然而,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数读如“数脉”之数,数者有急迫的意思。)故虽闭而不能持久,迅即化热汗出,一旦汗出即转为兼具恶风症候的虚证。
  实证可以用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以及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为证。这两条都是中风证,但都有无汗的症候。从这两条对比可以看出,第35条病情较轻,所以恶风。第38条比前条病情为重,所以恶寒。由此亦可见,中风实证亦有轻重之分。轻者恶风,重者表邪闭郁为甚,内热无以发泄故恶寒。虚证则汗出而恶风。临床所见,外感证中,凡汗出者多见淅淅恶风,而不能有恶寒。恶寒必然与表闭无汗有关。所以第38条又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此言中风有虚症的汗出恶风并且在同一条文中,同时出示虚实两端,以作为对比。大青龙汤方后又注:“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亦可知中风无汗为实,汗出即转为中风虚证。
  又,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可知同为伤寒证,轻者身重,重者方有恶寒症候,正与中风实证之重者方有恶寒相同。
  其实,风中经络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中风病,与《伤寒论》里的中风证,虽有风中皮毛腠理与风中经络的深浅不同,但都是风邪为患并且也分为虚实二证,这一点则无二异。其实证之无汗与虚证之汗出,正与《伤寒论》完全相同,也为医者所熟知。《伤寒论》旧注诸家囿于第2条的“汗出恶风”,以为在《伤寒论》中,凡是中风皆为汗出恶风,而不知道还有无汗的中风实证,正反映了研究《伤寒论》理论不与临床相结合的缺点由来已久。
  至于为什么第2条只言汗出的虚证而不及无汗的实证,有两个原因:
  第一,风性疏泄,故自汗出为其“标准状态”,可以称为常例,。无汗只是暂时现象,可称为变例,因而以常例列于首论中风证的本条,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第2条与第3条具有对比的性质,故以伤寒的无汗恶寒与中风在“标准状态”情况下的汗出恶风对举。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原则上,太阳病伤寒与中风都有恶寒的症候。这是第1条的含义。
  中风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无汗,其重者恶寒,轻者恶风;虚证恶风、汗出而无恶寒症候。但风性疏泄,以虚证的汗出为其常例。故以常例列为首论中风证的第2条。
  另外,还有一点应该说明,恶寒虽然是伤寒与中风的共同症候,但并不等于太阳病伤寒也同时存在恶风。前贤常认为恶寒之中已包含恶风的意思,如吴谦释第35条时云:“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但考察《伤寒论》有关条文,这一说法却得不到证据支持,因此应予否定。
                               
                孙曼之  

[1 楼] | Posted: 2006-12-04 21:49 顶端
ldxlhs369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1
: 22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21 点
注册时间:2006-07-31
最后登录:2006-12-2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受教,谢谢,把后面的都贴上来吧.
[2 楼] | Posted: 2006-12-05 15:11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24298(s) query 5, Time now is:05-19 09:5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