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内经》“脏腑”与《伤寒论》“证”之比较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内经》“脏腑”与《伤寒论》“证”之比较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raydragon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277
: 211
经方币: 1809 元
: 0
好评度: 194 点
注册时间:2005-10-21
最后登录:2007-05-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内经》“脏腑”与《伤寒论》“证”之比较

一、
1、《内经》中基本上没有“证”这一概念。如果说有,也只是“五脏证”、“阴阳证”,从阴阳、五行理论脱胎而出的脏腑学说是《内经》的核心思想。参考《内经》书中多篇文献可窥当时的临床思路基本是围绕脏腑展开的。
2、《伤寒论》中不言“脏腑”,但言“证”,其临床思路是平脉辨证。

二、
1、如果说《内经》中以阴阳五行思想、解剖学为基础的脏腑学说是对人体进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系统划分。
2、那么,《伤寒论》里从临床思辨中脱颖而出的伤寒六经、诸多方证就是对人体系统的又一次划分。

三、
1、《汤液本草》中小泻脾汤、小补脾汤等脏腑方剂名的确立,应证了《内经》的脏腑体系。
2、但是,在《伤寒论》中,与小泻脾汤、小补脾汤组方药物相同的方剂却被称为四逆汤、理中汤,尚且不论是谁改的名字,这种方剂的改名更正体现当时的医家在药物、方剂学领域对脏腑理论的基本抛弃,继承的是药物、方剂学的实际应用经验,这是进步,是尝到苦果后的觉醒。

四、
1、《伤寒论》的研究成果不代表《内经》的脏腑理论毫无价值,易水学派继承了《内经》的脏腑理论和《伤寒论》的“辨证”精神,并参照孙思邈、钱乙等人的研究成果,发展出“脏腑辨证”学说。其学说思想直接影响了一个人——李杲,和一个学派——温补学派。这是其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其不足的方面,就是其理论构架的先天不足——脏腑理论的缺陷。虽然,张元素力图把脏腑与经络、六气、五行相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机人体系统,但是,人体系统的复杂性又怎么可能是这些现有的理论所能穷尽,何况是在中国的元朝时期。
2、再返回来看《伤寒论》的“证”思想,巧妙的避开了这一点,不是以一个现有的理论来框套疾病,而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随机应变,其灵活性不言自明。“证”的思想具有开放性,而“脏腑”是一种封闭的构架。
3、从阴阳、五行到脏腑理论形成,是古人思想的一次飞跃,而且其中已经含有“证”的萌芽。但在此之后,完全拘囿于“脏腑”理论指导临床,以至干预到药物、方剂学范畴,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4、关于中草药的功效认识,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从单方发展到复方,也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当中不可能有现存理论作指导,而且不管古人的理论是否已经产生,药物功效都是客观存在而基本恒定。而这,是否是药物学对张元素的一种调侃?《内经》中谈到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我很钦佩这种体味,这种宇宙观。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中的规律并不依靠人类的认识而存在,即便是人体自身的规律也不例外。但张元素要用脏腑归经等理论来规范药物学,他之所以能这样做,也是在掌握了大量的药物、方剂应用经验之后。然而在实际规律中,能从A推导到B,却不代表也能从B推导到A。药物的归经理论实际上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同时使中药的应用蒙上一层玄学面纱。
5、翻一翻《伤寒论》的方证条文,不难看出,皆是对临床症状,即病人不舒服症状的描叙,很纯粹。但再翻一翻《神农本草经》这本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其中已经夹杂有“风寒湿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这样的病机字眼。
6、脾胃和脾肾理论的学术价值,是张元素脏腑探索之路的最终回报,这是一种幸运。但为什么只是脏腑中的“脾胃、脾肾”结出了硕果,也是值得思考的。

五、
1、从《内经》的“脏腑”到《伤寒论》的“证”,体现出中医的发展,从《内经》的“脏腑”学说到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同样体现出中医的发展。但是,前者是一种飞跃,是一种创举,后者只是继承性发展。
2、《伤寒论》是对前时代“医、方、药”医学成果的全面选择、批判式继承,笔者以为,张仲景是一位改革家,他改革了中医临床的思维模式,从“脏腑”思维升华为“证”思维。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这种改革是一次思想的突围。

六、
《内经》是一本医学思想丰富的著作。笔者在此选取其“脏腑”学说与《伤寒论》之“证”进行临床思路的探讨,思考中的部分内容,放在论坛上,敬请批评指正!

[楼 主] | Posted: 2006-07-10 22:17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脏腑是生理的,证是病理的。内径讲生理,伤寒论讲证治。
[1 楼] | Posted: 2006-07-11 10:26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深刻!可以作为一篇大论文的框架。以上观点揭示了《伤寒论》学术体系的科学性,也揭示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在学术体系上的根本区别,对认识中医学很有帮助。建议年轻的中医大学生们好好读读,也好好想想。可以讨论,可以争鸣。
[2 楼] | Posted: 2006-07-11 10:31 顶端
绿江野客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5
: 68
经方币: 756 元
: 0
好评度: 48 点
注册时间:2005-11-28
最后登录:2007-04-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内经》《伤寒》《辅行决》三者当互参!
《内经》过于深邃,且又多臆断推测之言,《辅行决》有十分典型的“规范化”痕迹,唯独《伤寒》源自实际,又依托于经旨,变化无常,却又井然有序。
对于典型的疾病我想我是开得出有效地方来的,但是对于那些不好辨认的病症,就不之诸位大侠如何着手了。
不才恭候高明指教!

[3 楼] | Posted: 2006-08-19 14:55 顶端
不才在下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9
: 120
经方币: 1190 元
: 0
好评度: 119 点
注册时间:2006-07-26
最后登录:2007-03-0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记住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是先秦,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甚至医学家(如《黄帝内经》也是成书于先秦)、著作,都是出自那个时代,大一统的专制社会是出不了真正的人才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最聪明的脑袋都去追求功名利禄,都去开科取士了),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向前发展的,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先秦才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时代,而不是什么大汉、大唐,更不是大兴文字狱的大清,别忘了五千年的文明,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到现在有二千多年,这二千多年,为什么再也出不了孙子、老子、韩非子以及管仲、商鞅、慎子等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军事家,为什么一部《黄帝内经》后世那么多代的人,只能是对它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甚至是稀释、弯曲,而无法超越呢?,为什么这二千多年来人才总是在朝代更替,乱世纷争的时候才偶有几颗流星闪过(如诸葛亮、张仲景、华佗、黄宗羲等)
[4 楼] | Posted: 2006-08-19 16:34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866(s) query 5, Time now is:05-18 19:59,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