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中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比较研究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中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比较研究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红粉至尊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
: 2
经方币: 10 元
: 0
好评度: 1 点
注册时间:2006-03-12
最后登录:2006-11-2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中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比较研究

医学的共性在于研究人类疾病发生的本质;而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明和文化所产生的认识结果。精神病学虽然是现代医学的二级学科,但他与中医学在思想观念,理论应用和诊疗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试就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1、源于哲学的医学思想具有整体性:
中医学源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的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思想解释人是自然的产物,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思想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辩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精神病学最早也源于哲学。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被誉为精神病学之父,
他的有关人体四种体液学说对人格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但20世纪以来精神病学摆脱了哲学、宗教和神学的影响,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科学新技术相结合,使精神科学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精神疾病涉及人的生物躯体、心理、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其病因包括生物因素如遗传、感染、化学物质、年龄、性别及躯体性疾病;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可谓包罗万象。鉴于其复杂性,精神病学家更加推崇“生物—心理— 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考虑个体内外环境之间、心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治
疗实践中探索性的提出了“整体健康论、心身统一论、因果循环论”的系统治疗理论 ,
强调治疗精神障碍者除了看到其症状的表面,还要深入探讨其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及其在社会、文化中所受的影响,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同出一辙。
中医学和精神病学都是以整体思维全面考察人在自然环境下出生、成长、患病、衰老、死亡的过程。其中属于正常成长过程生理科学由其分支学科如养生学、心理学来探讨,而对于病理过程则由中医临床各科实践家和临床精神病学家处理。两者都不能应用现代医学的分解还原的思维方法,从试管里、显微镜下验证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而是临床实践的总结,疾病的诊断过程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 所以二者也或多或少的被乐于标榜自己是正真科学的现代生物医学家看轻,被认为是不那么“科学”。
二者的差异在于,哲学思想已经融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统一的思想易于学习,易于传讲于后人。但是,大而全、笼统而模糊的思想体系难于在实践中操作,没有细化的标准,难于掌握,也无法证伪。精神病学却从哲学中脱胎换骨,没有一统的医学思想和理论,而是多种学说、数百种方法不断发展变化、相互竞争,这些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精神疾病的成因,发展和结果,却无法以一个思想对人的精神现象进行全面的揭示。在临床上,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精神病学家,都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着。
2、临床思维形式的多样性: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而创立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则是行医者的理论依据。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相同的病人被不同的医者诊疗却会得出不同的证候,解释也各不相同。比如对于一组以兴奋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即狂症,其病因在《内经》时代就确定为“邪入于阳则狂,”病机是“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素问•生气通天论》),此乃阴阳失调,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神明逆乱而发狂。但又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从脏腑五行辨证认为是“心火旺,肾阳衰,乃失志而狂越”(《河间六书•狂越》)。朱丹溪认为“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丹溪心法•癫狂》);而王清任则认为“颠狂一症,哭笑不休……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从上可以看出狂症可用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凝滞、痰气郁结等病机解释。具体是何种病机、用何种药物治疗则看病人就诊时的状态和医者惯用的理论依据。这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行医者本人没有总结其规律,称之“医者,意也”;学习者则要长期揣摩去“悟”其中的道理,这不但延长了学习的周期,而且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精神病学也是多种理论并存,生物学思想强调精神现象的物质基础,结合高科技技术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结构、神经生化的改变;心理学思想注重人的认知过程,强调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人格等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并提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论等理论[3];社会学思想关注社会环境文化等对精神障碍的影响。比如,持生物学观点的精神科医师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在遗传因子的影响下,伴有脑室扩大、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异常的重症精神病,强调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关注心理因素的医师除了认同其生物因素外,还认为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单纯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症状,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患者得到彻底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精神病学界抛开其理论的不同,在精神疾病症状层面进行标准化诊断和分类,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同知识背景的临床医生,用同一标准诊断同一病人,其一致性高,操作性强。虽然这些标准是由疾病的“典型”临床症候群组成,而这些症候群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程度上呈梯度变化,不同的医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病人的横断面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经过三级查房制度及病例讨论的形式,其诊断接近病情真实性最大。从而克服了理论不同,表现形式多样所造成的不足。
而中医学却没有改变同一疾病,多种辩证结果,更多的药味组合的局面。中医学史就是一部“各家学说史”。临床医师各自为政,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法、方、药,一些追随者,一群病人。千年中医皆以师承相传,学院教育并没有改变中医日渐萎缩,缺乏“大家”的局面。所以中医临床家除了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发扬自己敏锐的直觉外,还应具有现代医学中贯穿始终的严谨的理性思维。从浩瀚的临床个案中总结出其普遍性的规律!
3、诊疗方法的灵活性:
在诊疗和研究方法上两者具有相似性。都是采取观察法、比较法、演绎法、推理法等。望闻问切是观察法的具体表现。望诊最重要,“望而知之为之神”。望病人的神、色、形、态。精神病在临床中也是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即对正常和病态的精神活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观察即是望诊内容。将观察的内容进行比较,与病人自身对比,与周围正常人比较,与社会习俗比较,从而由表及里,推理、演绎、总结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中医临床家还是精神病学家,均需要逻辑思维的方法,将各种理论、学说、方法和实践中的感性认识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正确诊断,防止误诊。
  在治疗上中医学除了消除病变外,更多是强调阴平阳秘,即结合个体体质、年龄、生活习惯及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因异制宜,因势利导,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使其失衡状态达到重新的平衡。中医有医理,有方法,有经验;但应用时无定理,无定法,无固定经验。治疗药物有很大的灵活性。疗效判断也以患者主观症状为主,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重症精神疾病的治疗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神经症、心因性和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必须结合各种心理治疗方法。而心理治疗是通过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以达到缓解内心冲突,消除躯体症状的目的。所以精神治疗的疗效评判是无固定标准的。
所以从事中医学和精神病学医疗工作的医师,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不够,更需要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要有整体观和发展观,要有反省自己认识疾病能力的理性思维。要善于对自身实践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总结和升华。这一过程在中医界历来是个人行为。而在精神病学界,由于承袭了现代医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开放式的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使这一理性思维具有集体智慧。使诊疗过程中灵活性造成的误诊几率降到最低限度。中医的优势是临床疗效,现代中医的行医模式改变了,必然也要改变我们传承的思维模式,抛弃固步自封思想,建立一套以“辩病”、“辩证”相结合的“病症结合诊断标准”,在临床诊疗中建立中医查房制度,将中医的理和法融合在诊断标准之中,经讨论决定其方和药。使理、法越辩越明,方、药审慎用之。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使学习者快速掌握中医的精髓,缩短高水平的人才的培养周期。
4、总结:
不考虑中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涵盖面,仅从学科方面比较,二者在医学思想、理论形式及诊疗方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对中医学本质的认识就像人类对自己精神现象的认识一样还不够深入;认识的局限性并不能动摇中医学的科学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有统一的医学思想,精神病学有统一的诊断方法。如果,中医学由传统的家族式师承医疗模式,改变为现在的综合性医院模式,借鉴精神病学的理性思维和诊断治疗方式也许会使中医学发展的更快,更完美。

[楼 主] | Posted: 2006-03-30 23:08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351(s) query 4, Time now is:05-18 19:08,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